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東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Kasavakan推出了「部落草地便當」,推廣「從食材採集到餐桌」。品牌靈魂人物潘晨綱Alikay表示,他想為族人舖一條回家的路,把人才留在家鄉成家立業。

撰文=洪佳如

台東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Kasavakan為卑南族8大社之一,在這裡有最在地的餐飲品牌「部落草地便當」,致力推廣「從食材採集到餐桌」,讓人們以味蕾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永續從「人」開始

有著這樣動人理念,部落草地便當的靈魂人物潘晨綱Alikay卻打趣說,身為餐飲品牌主理人,自己其實不擅長料理。
其實潘晨綱的起心動念相當單純,他想為族人舖一條回家的路,把人才留在家鄉安心成家立業,讓永續從「人」開始。

回到部落逾12個年頭,潘晨綱曾任青年會會長,當時的他一心想在傳統組織中貢獻一份心力,然而,部落青年即使有心回到部落,能選擇的工作並不多,生存迫使年輕人在外地為生計奔波,而留在家鄉的年輕人,往往得一人身兼多職,承接各式政府專案、補助,每年接受大量評鑑與提案。潘晨綱也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

部落共好,發揮族人餐飲長才

「我們想要追求與部落共好,但什麼叫做好?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在不斷自我探索後,潘晨綱與夥伴們在建和部落展開2至3年的環境營造,仔細盤點部落資源後,發現大多數的族人都有餐飲經驗,這項發現,成為團隊的一線曙光。

潘晨綱凝聚部落餐飲人才後,開始研發傳統美食餐盒,食材大多選用耆老們栽植的四季時蔬,輔以慣用的料理手法,像是味噌醃豬肉、鳥不踏(刺蔥別名)雞腿、月桃葉粿、血桐葉粿,都是族人從小到大熟悉的味道。

從招募餐飲與行銷人才,開發屬於部落的特色菜單,有別於北部、西部的原民部落普遍將馬告入菜,特別選用味道強烈的刺蔥,以菜餚告訴大家,這就是Kasavakan才有的味道,別的地方可是吃不到!

然而,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團隊初期也曾歷經失敗。潘晨綱分享,部落有諸位技術純熟的工藝師與雕刻家,夥伴們也曾想開啟學徒制,讓族人們向老師們學習手藝,但每個人的專長不一樣,興趣與長才強求不來,經過漫長的摸索,團隊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餐飲定位。

部落草地便當選用當地食材,製作屬於在地的傳統好滋味。 (圖片來源:倡議家提供)

在鹿寮,遇見舌尖幸福

不只菜單有在地特色,基地選址也經過一番挑選,最終選定「鹿寮」作為青創基地,打造中央廚房。鹿寮二字顧名思義,過去是族人長年養鹿、養牛的空間所在,經濟轉型後也曾用來養蠶,一直是當地重要的活動中心。

團隊特別選在富有歷史意義的場域,不只讓外地旅人們印象深刻,也讓當地的耆老們有著情感上的連結,尤其建和部落自古流傳著《神鹿與公主》的淒美愛情故事,神話故事更為當地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處事細膩的潘晨綱雖有意在家鄉發展部落文化產業,但由衷希望不要打擾部落作息,幾經思考後,團隊在市區成立另外一個品牌-「部落草地食驗室」,以烘焙、輕食為主,將荖葉融入麵包、月桃融入飲品,開創一道道創新料理。讓部落草地食驗室的食物實驗,也成為另一場行銷實驗。

鹿寮是部落早期重要的經濟活動空間。 (圖片來源:倡議家提供)

不只做便當 還要留住人才、土地和記憶中的味道

一路走來,部落草地便當做的始終不只是便當,而是試圖讓族人扎根在地,不用遠走他鄉。不過潘晨綱也坦言,在老一輩眼裡,始終存在著年輕人就是要到外地打拼的觀念。

為此,回到部落的青年們,以家鄉之名組成了K.Y.O(Kasavakan Youth Organization)團隊,大家定期聚會,瞭解眾人在家鄉的狀況,以及與公、私部門合作的工作進度,讓資源互通有無,拉近彼此的距離。潘晨綱感性表示「雖然走得很慢,但我們已經在起步」,希望團隊走的每一步,能影響到更多家長與孩子,開拓孩子對於未來的想像空間。

訪談的尾聲,潘晨綱談及部落草地便當的永續核心,他略顯憂心地表示,當部落留不住人,土地也會跟著流失,記憶中熟悉的那一味,也會跟隨人的消失不復存在,對潘晨綱來說,想要留住味蕾上的記憶,和留住人才這兩件事沒有太大的差別,他期許在未來的日子,部落草地便當能夠有穩定的營利,即使沒有政府幫忙,也能走得穩固、長久,真正打造一條回家的路。

【本文獲倡議家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留住土地記憶-台東「部落草地便當」鋪一條回家的路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物不只是選擇、更是一種認同!如何透過「吃」修復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青年返鄉就是地方創生?事實上台灣在地方創生上只做了不到日本的兩成
北漂青年為何紛紛回「嘉」創業?嘉義「酵母計畫」怎麼讓返鄉創業熱潮發酵?
吃魚不用海底撈 聯合國:水產養殖首度超越野生捕撈
咖啡渣先別丟!從廚房到園藝都能用的6個妙招一次學會
全台每年浪費62萬噸廚餘 民團盼立營養午餐專法解決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