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1年元旦,台灣允許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可進口,同一時間「豬肉原產地」標示法規生效。《食力》調查發現,不管是外食還是購買豬肉製品,超過8成民眾都在乎豬肉產地來源,也受標示影響購買意願。然而新法上路至今已一季,不僅仍有3成民眾辨識不出由農委會核發管理的「台灣豬標章」,更有近6成不信任「台灣豬標章」的稽查。

撰文=羅璿

2021年元旦起,台灣從夜市小吃攤到連鎖餐廳,從傳統肉販到超市賣場,到處可見各種手寫或印製的豬貼紙,看著亂。這些貼紙代表什麼意思,你真的清楚嗎?

總統蔡英文2020年8月28日宣布,自2021年元旦起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容許量之美國豬肉進口,自此台灣鬧得沸沸揚揚。民眾怕吃下瘦肉精,業者擔憂豬肉市場受損,各黨派持不同政治立場引發口水戰。

隨著開放進口而來的,就是新的產地規範上路,2021年1月1日「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規定」正式規範,包含所有食品販賣業者(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及直接供應飲食場所3類實施對象),皆需為豬肉、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包裝食品,標示豬肉原料的原產地(國)。法規看似能解決紛爭,但其實並不然。

台灣豬標示滿天飛:地方豬、零瘦肉精、中央標示皆多種

在法規有效前,地方政府為安撫業者,在第一時間發放縣市標示,2020年8月底台南、桃園為首批推出地方「國產豬」標示的城市,高雄、台東、新竹也隨後跟進。甚至屏東、桃園等5縣市在配合產地法規同時,趁勢推廣地方品牌豬。再來,為回應消費者最關心的「有無萊劑」,台中、彰化也紛紛推出自家零瘦肉精標示。雲林、宜蘭縣也見得到類似標示,更增添標示種類。

台灣從中央到縣市政府各推豬肉產地標示,令人眼花撩亂。(圖片來源:食力重製)

而最讓人困惑的,則是先由2020年11月1日中央畜產會推動後、由農委會接手的「台灣豬證明標章」以及衛福部於2020年11月26日開放下載的「台灣豬標示」。同樣都是綠底、金字、圓形的標示,前者是需申請的標章,後者則是可自行下載使用的貼紙標示,兩者難以辨別,更添標示之亂。《食力》調查發現,雖有70.9%民眾曾看過「台灣豬證明標章」,但竟有29.4%民眾根本不知道它是需要認證申請才可張貼的標章,其中更有半數(14.8%)又與台灣豬標示貼紙搞混。

為了加強消費者信心,中央、地方推出各種豬肉標示,卻造成反效果,消費者無法辨識、更不信任標示。據《食力》統計,不管是外食還是購買豬肉製品,超過8成民眾都在乎豬肉產地來源,也受標示影響購買意願。然而新法上路至今已一季,不僅仍有3成民眾辨識不出由農委會核發管理的「台灣豬證明標章」,更有近6成不信任「台灣豬證明標章」的稽查。

標示新法上路一季,消費者沒看見也不信

除了標示、貼紙多種亂象,更只有47.3%民眾表示在便當店、45.6%在小吃攤、40.2%在傳統市場、與36%在早餐店等商家場域看過產地標示。

以日前地方衛生局發布的高稽查通過率來看,台北市截至3月14日共查核2500家、新北市截至4月1日5400家、高雄截至3月22日一共查核7094件產品,台中市截至3月24日共查核7481件豬牛肉品,台南市截至3月24日稽查3537家次,彰化縣截至3月底查核1400家,台東縣衛生局稽查到3月底共計有674家業者、1508件,以上各局皆表示稽查全數通過。

稽查全數通過代表國內業者有高標示率,但為何消費者卻沒看到?

兩邊視角落差除了標示也許不夠明確,更大原因是法規宣導不足,導致民眾不知往哪看。而看到標示的民眾,則不信背後稽查作業。就連需經申請、核發的「台灣豬證明標章」,都有62%成民眾認為沒有落實稽查。種種不安讓標示失去意義。

豬肉產地標示5大亂象待解決

衛福部產地法規以「清楚標示,方便選擇」為目的,上路一季後,從政府立法、業者貼標、稽查員查核,最後再到消費者眼中,反成了雜亂貼紙,既沒見到也不懂的台灣新亂象。

《食力》盤點台灣豬標示政策執行5大亂象,從法規制定、鬆散的標示辦法、民眾對稽查的不信任、法規之宣導不足,再到地方品牌豬出現,發現台灣產地標示,在各個環節只要轉個彎,透明化、詳細化、標準化,才能讓民眾真的知道標示在說什麼。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標錯重點】比起豬肉產地來源,6成民眾更在乎有無萊劑!
【標示雜亂】豬肉產地法令急就章,中央與地方標示並行,未統一發放、辨識度低
【稽查信任低】為把關豬肉來源勤稽查,6成消費者仍不信有全面貫徹!
【宣導不足】豬肉產地標示上路一季,過半民眾卻沒在小吃攤、傳統市場看過?
【品牌豬湊熱鬧】地方政府推品牌豬標章,真的必要嗎?農畜產整體推動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