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2015年7月起,所有市售食品的營養標示必須增列糖的含量。消費者需詳閱標示,格外留意孩子攝取的糖量是否超標。
作者=蔡佳珊,黃沛云
愛吃甜食是人類天性,初生嬰兒就展現出對甜味的特別喜好。從演化觀點來看,甜代表熱量,對甜味的渴求是生物本能。甜食能讓人感覺快樂和幸福,無怪乎孩子的歡慶場合,總是充斥了糖果、餅乾和甜甜的飲料。
孩子愛吃糖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吃太多糖了。
根據2013到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九成的國中生和八成五的高中學生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其中,國中生平均每週喝超過六次、高中生平均每週喝將近八次!2010到2012年的分析資料顯示: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進食血糖過高比率,分別為27.1%、26.2%及18.6%。
孩子幾乎快被糖水淹沒了。
2013年師範大學發表於《台灣衛誌》的研究追蹤受試嬰兒到5歲,發現糖攝取量隨年齡攀升,發酵乳、調味乳、餅乾、麵包都是最愛,5歲時有1/3孩童的糖量超標。
《甜死你》一書的作者艾波頓博士(Dr. Nancy Appleton)本身也曾是甜食狂,她在書中特別提醒:「糖對兒童的影響,比大人更嚴重。」因為孩童對糖的反應很強烈,身體的化學作用擺盪也會更劇烈。許多研究顯示兒童攝取太多糖可能引發過敏、氣喘,並造成情緒劇烈起伏,包括過動、狂躁、悲傷、低自尊、嗜睡等。
「我們需要糖,但是不需要吃糖。」吳映蓉解說,五榖根莖類主食中的澱粉進入腸胃就會分解為單糖,提供身體所需,完全不必額外攝取甜食來補充糖分。
血液中若一直維持高濃度的糖,糖會與身體無處不在的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它的簡稱AGES,非常貼切地表達對身體造成的老化症狀,」吳映蓉舉例,皮膚、血管、眼睛水晶體都有許多蛋白,若與糖結合而喪失彈性,就會導致皮膚鬆弛、血管硬化與白內障等問題。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餵食糖水的老鼠,如果突然把糖水拿走,老鼠會出現身體發抖、牙齒打顫等戒斷症狀。
「糖上癮和毒癮的機轉是一樣的, 」許惠玉對此有切身之感,她的兒子在2歲時因保母經常餵食蜂蜜水,從此有了糖癮。「喝了就快樂,不喝就心情不好,」到青春期更是每日一杯含糖飲料。直到一次參訪重病老人後,他才開始注意自身健康,用意志力控制對飲料的依賴。
吳映蓉在念營養學之前也熱愛甜食,一杯咖啡要加五顆方糖。她的孩子也曾是巧克力調味乳的愛好者。她幫孩子戒糖的方法就是慢慢減量,「先把三分之一換成鮮奶,再來換掉一半,」後來孩子再喝到原本的調味乳,就嫌太甜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4年把糖的攝取量從總熱量的10%,下修到5%。每日熱量需求為2000大卡的成年男性,飲食中有100大卡的熱量可來自糖;而100大卡等於25公克的糖,也就是5顆方糖。以此類推,每日熱量需求約1650大卡的6歲男童,每天只能吃4顆方糖。
然而一盒290 CC的調味乳就含超過30公克的糖,已超過一天建議量。
許多加工食品和手搖飲料中的主要成分「高果糖玉米糖漿」也是糖,對健康的戕害絲毫不亞於蔗糖。
有研究顯示,食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老鼠比吃高脂肪飼料的老鼠更容易暴肥,伴隨肥胖的種種疾病也接踵而來。
許惠玉提醒,天然食物如水果的糖比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因為同時攝取了其他維生素、礦物質,會幫助平衡。且吃水果是慢慢咀嚼,不會造成血糖劇烈波動。
從2015年七月起,所有市售食品的營養標示必須增列糖的含量。消費者需詳閱標示,格外留意孩子攝取的糖量是否超標。
地雷飲料,少喝為妙
1. 多多
一小瓶的糖量相當於2.7顆方糖,已占去成人每日糖攝取量的 54%。
2. 調味乳
蛋白質只有鮮乳的一半,每盒卻含有30克以上的糖,一盒就爆表。
3. 含糖果汁
果汁只占10%,而其他都是糖水的「果汁」,每罐450CC就有42克糖。
4. 運動飲料
想給孩子補充水分卻補了糖?一瓶580 CC有35克的糖。
5. 無糖可樂
以代糖或甜味劑替代蔗糖,但代糖甜度更高,更易上癮,且過量食用有未知健康風險。
本文節錄自未來Family網站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