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嘉義市興安國小為了貫徹食農實作建設了「好食農場」及「良食學堂」,讓學生學會珍惜食物,並對大自然心懷感恩。

採訪=林玉婷、嚴永龍
撰文=嚴永龍

興安國小不僅是嘉義市食農教育的典範學校,更設有自1997年即開始營運的高規格自設廚房,其校園午餐更是有口皆碑,《食力》到訪當天的午餐有高麗菜,不同於一般團膳容易煮得又黃又爛,其口感清脆、味道鮮甜,是小朋友當日最愛。有家長向《食力》表示,自己從本校畢業的3個小孩升上國中以後,都非常想念母校的餐膳,到底興安國小如何做出「連畢業生也懷念」的校園午餐?

食安規格高 一日餐費除了午餐竟還能供應早午點心

興安國小校膳相當豐富,同樣繳一日餐費,僅32元卻能有「早、中、午」三次運用,除了中午的常規午餐及每週4次水果,早上還有廚工製作的營養現磨漿品,諸如豆漿、雜糧漿或綠豆湯等,更於下午補充優酪乳等乳製品。

每天供餐量在720人以上的興安國小,把學校廚房辦得跟自家開伙一樣,被學生稱為「廚媽」的廚工,與學生的比例為1:192,優於市政府規定的1:250,人手充足。雖然如此,辛勤的廚媽仍是要在早上6點半換好裝備,除了清潔和檢查場地,還得研磨雜糧製作營養飲品。1小時後,各種食材陸續送來,學校行政人員會驗收食材,學務主任黃瑞宏表示,由家長組成的志工團可參與監察驗收程序,若有問題能馬上向學校反映,保持資訊公開透明,營養師會在烹煮前抽檢食材,檢查場地設備以及廚媽的工作情況,確保符合食安標準,廚媽在製備時會採用三槽式水槽清洗食材,也會先川燙再下鍋炒,縮短製備時間、更保存食材的鮮美滋味。

興安的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甚少出現剩食,但優秀的供餐品質不是唯一的原因,食農教育是興安國小3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從小就要學習「惜食」的重要性,食育的成果也反應在學生用餐的態度上。

斥資200萬營建食農設施 興安師生貫徹實作精神

為了貫徹食農實作,興安不惜斥資200萬闢地農場,辦烹飪學堂,俾使學生可深入瞭解食物從農地到餐桌的過程,從中學會珍惜食物,擁抱健康飲食,並對大自然心懷感恩。問及計劃的伊始,校長陳文瑜有理念卻沒經驗,笑說:「當初向市政府申請用地建設『好食農場』,我不諳農務,花了4萬塊買乾淨的泥土,結果被學務主任和衛生組長笑翻了。」後來有家長得悉學校要蓋農場,特意收集過期奶粉,再加上糖蜜,以製作液態肥料,佈灑在土壤上,將本來不宜耕種的「淨土」化為沃土。

興安推動食農的核心人物衛生組長曾志華指出,在農場裡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昆蟲,顯示這是生態友善的有機田園,不使用任何農藥。為了繼續推動食農教育,新建的科技菜園即將啟用,此一設施更可調控室內溫度、濕度,並將數據上傳到雲端,學生藉此瞭解不同的環境變量對農作物的影響。

除了好食農場,學校特設「良食學堂」,成為嘉義市唯一設有孩童專用廚房的學校。學生在這裡接受食育課程,教室內有完善的開伙設備及廚具,媲美中學的家政教室。曾志華表示,小三以上的學生每年都會進行同年級的廚藝競賽,曾有學生用自己收成的高麗菜做大阪燒,還大方與其他班級分享!

「惜食」降低學校剩食率 食育成果有目共睹

曾志華說明,當農場作物收成時,就變成當日午餐的加菜,學生體會過耕種的辛苦,因而更有意願進食蔬果、也不願意浪費,《食力》隨機詢問學童最不喜歡的蔬菜,多數回答「紅蘿蔔」,問到不喜歡吃怎麼辦,卻都回答「還是要吃下去」、「混在飯或肉裡一起吃就好了」,食農教育減少了挑食可能性,也讓720人的用餐量、一天卻產生不到2桶的廚餘,而且大部份都是湯水,平均每個學生的每餐廚餘量僅約30克,在嘉義市裡,興安國小是數一數二的惜食資優生,連廚餘廠商都嫌量太少而不願意付費來幫忙處理。

構成校園午餐剩食的原因,除了午餐品質不佳或份量過多,還有可能是孩子對食物的來源缺乏認識以及應有的尊重。興安國小除了利用自設廚房,隨時調整每個班級的餐食量之外,還證明通過良好的食育課程,改善剩食問題。為了貫徹全方位的食農教育、給學童更好的飲食,做出「連畢業生也懷念」的午餐,陳文瑜的堅持已交出亮眼成績單。

延伸閱讀

▶全台校園午餐首例! 看嘉義市如何達到100%國中小自設廚房?

▶從田間到灶間 興安國小全方位食農實作教育

▶嘉義市興安國小「連畢業生也懷念」的校園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