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農校育對國民的健康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其實自1952年便引進源起美國「四健會運動」,開啟食育的序幕,後陸續有地方政府推動自治條例,中央也跟進倡議相關法令的訂定,民間團體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相關活動,直到2022年4月19日,《食農教育法》才正式三讀通過,讓台灣的食育終於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可以依循。
撰文=李若威
「食育」到底是什麼?該包含哪些面向?對於台灣民眾來說,這還是個嶄新的概念,但其實台灣食育的萌芽,最早可從1952年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農委會前身)引進源起美國「四健會運動」開始說起。
台灣食育緣起於「四健運動」隨後政府訂定「學生午餐自立計畫」開辦校園午餐
當時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在其〈台灣農村青年的四健運動〉一文提到:「農村青年是下一代的農村幹部,為了要使他們將來能夠擔當繁榮農村的責任,我們必須先加以適當的訓練,因此農復會便把在美國和日本行之有效的這一運動介紹到中國來,並把它正式定名為四健(也稱4H)運動。」四健會藉由農村教育運動結合學校教育與農村生活,鼓勵學生動手學習和實踐,可說為食農教育最早的雛形。而後蔣夢麟在1961年成立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為台灣食農教育推廣之先鋒,至今仍協助各地農漁會舉辦食農活動。同一時期,政府訂定「學生午餐自立計畫」,開辦營養午餐,開始重視偏鄉學童的午餐供應。
經濟起飛、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國民營養法草案》、《環境教育法》等法案相繼制定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健康營養及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受國人、政府重視。為養成國民正確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在1982年我國開始討論應制定《國民營養法草案》。同一時期民間也開始展現力量,注重食品營養、飲食教育、環境保護等的民間組織,如董氏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陸續成立,成為民間推動的重要力力量。環保署也為增進全民環境認知、達到永續發展,制定《環境教育法》。
食育扎根三管齊下!地方推動自治條例、中央倡議立法、民間推廣活動
2012年~2018年間,台灣食育進入奠基期。「食育」在台灣從地方政府到中央開始予以重視。台南、桃園、宜蘭等縣市訂下了自治條例推動,中央部會也開始有了動作,農委會、教育部均投入辦理及補助食育推廣活動,讓更多有心投入的教師和營養師成為食育種子。也有更多的民間團體創立,投入食育推廣與立法倡議。
《食農教育法》正式三讀通過有了法源依據,更加凝聚食育共識
台灣食育推廣歷程走過近70年,於2021年5月,行政院通過農委會《食農教育法》草案,更於2022年4月19日正式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加上近三年民團、跨黨派立委等針對國民營養健康、校園午餐與學童飲食健康等有推出民間版本法案,雖然重點不一而同,但都是看到實際推廣困境而提出解方,更希望利用法制化讓台灣食育未來逐漸明朗,雖然摸索了這些年,台灣社會對於食育推廣的共識尚待凝聚,但推動輪廓已日趨完整。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飲食是文化的核心靈魂!用舌尖解碼與傳承記憶
▶不做就來不及了!台灣需要推動食育的5個原因
▶小時候胖就是胖!英美為降低健保負擔 推動營養教育已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