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烏魚子最初在1909年由日本人教導製作技術,加工過程也極為繁複細膩,分為取卵、清洗、鹽漬、脫鹽、整形、乾燥等步驟。想要挑出高品質的烏魚子,觀察形狀、色澤、還有觸感。
撰文=李廼澔(鞭神老師,飲食文化研究者)
台灣雖然從荷人殖民時期到清代都有漢人捕撈烏魚的紀錄,但要一直到1909年,日本人為了嚐食美味的烏魚子,才從長崎延聘烏魚子專家來鹿港,教導烏魚子製作技術,並設立烏魚子加工廠。
日本的烏魚子是安土桃山時代時,由明朝傳到長崎。不過當時使用的是鰆魚的魚卵。1675年(日本延寶三年)長崎「高野屋」的第一代店主高野勇助才開始改以烏魚的卵巢製作,現在已傳到第14代。現在日本只有香川縣還有一部分地方以鰆魚卵製作。
擁有「烏金」之稱的烏魚子造就億元商機
台灣烏魚子已能創造出近億元產值,更有「烏金產業」一詞,加工過程也極為繁複細膩,分為取卵、清洗、鹽漬、脫鹽、整形、乾燥等步驟。
先以手指輕輕推壓烏魚腹部,在肛門附近觸摸具有顆粒感即為成熟母魚,取卵巢時刀刃向上,小心將刀尖插入下端腹內,避免刺破卵膜;接下來以清水或3%的稀食鹽水清洗卵巢表面,並用湯匙及牙籤清除微血管中的血液,如未清除乾淨,則會氧化使製品變黑。接著將食鹽均勻撒布於卵巢上,撒鹽量約為卵巢重量之10%至15%,然後蓋上一層平板,如此重疊數層鹽漬4、5個小時,要注意的是同層烏魚子應大小一致,以免壓力不均而壓破卵巢。
脫鹽是洗去殘鹽,並以手輕揉卵巢膜使之與卵粒分離,這個步驟需進行數小時;之後便是整形、晒乾,日晒時應避免強光直射,且須經常翻轉,每日早上晒約3小時後即移入室內蔭乾,等到日落前再移出室外晒3小時,經3、5日後即製成成品。
烏魚子該怎麼挑?先看形狀,再看色澤
現在烏魚子的製法隨時代更迭,也從過往在稻埕風吹日晒,轉變為以全玻璃透光的室內人工氣候調節室,加強溫度及溼度控制,且與室外灰塵、蠅蟲等汙染隔絕,已導入專業化製程。烏魚子品質的好壞,首先要觀其形,每幅烏魚子應具兩片腎形卵囊,大小、厚薄相似;其次看其色澤,以色赤、有透明感且卵粒均勻者為佳,顏色若偏淡黃,表示由未成熟魚卵製成;再手指輕按,以不留指痕者為適度,如有凹痕表示乾燥不足,破裂則是乾燥過頭了。
台灣傳統的烏魚子食用方式,是先將在烏魚子表面戳洞,浸泡在米酒或高粱酒裡,然後撕掉表層薄膜或煎或烤,再搭配蒜苗或白蘿蔔片食用,近來也流行搭配蘋果或水梨。除了臺式傳統吃法外,作為日本3大珍味及義大利薩丁尼亞的一大特產,烏魚子在日本常做成握壽司或炒飯,在義大利也大量運用在各式義大利麵中。
內容來源:《餐桌上的臺灣史》,大是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過年餐桌必備的烏魚子,該怎麼處理才好吃?6個常見問題幫你一次解答!
▶鮮香微黏牙:台南日曬烏魚子的專業
▶今年過年走歐風:學學法國人如何品嚐烏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