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東南亞良好的農作條件讓這裡自古以來便是世界的香料王國,備受各地青睞的乾燥香料卻不是東南亞形成飲食特色的主力,比起乾燥及磨粉,「新鮮的」味道才好是東南亞朋友的共同說法。南洋料理講究新鮮度與香味的平衡飽滿,雖然東南亞各國的香料選項大致相似,但根據比例及調配的差異,仍然創造出各國不同的飲食個性。
撰文=好吃研究室(歐陽如修、馮忠恬)
東南亞氣候溫暖,良好的農作條件讓這裡自古以來便是世界的香料王國,原產於此地的豆蔻、丁香、 肉桂…等,都是讓西方趨之若鶩的香料作物,有趣的是,這些備受各地青睞的乾燥香料,卻不是東南亞形成飲食特色的主力,比起乾燥及 磨粉,「新鮮的」味道才好,是東南亞朋友的共同說法,之所以可以如此肯定與嘗「鮮」,正來自於他們是生產豐饒香料的主要產地。
南薑、檸檬葉與香茅,是南洋料理最常用到的3種香料,不過南洋料理裡的香氣,除了香料外,烹調時廣泛運用的調味料,如:魚露、 蟹肉醬、蝦醬、椰漿等也是創造豐饒氣味的絕佳幫手。比起印度或日本咖哩,南洋咖哩香料與調味料的拿捏更具分寸,如何創造出酸香辣的平衡氣味,考驗著主廚的功力。
不像印度咖哩喜歡以香料直接調香(在印度沒有咖哩塊),南洋料理會做成粉狀或膏狀方便使用,且隨著地區不同,會加入如羅望子、 魚露、月桂葉、椰漿等不同材料, 以泰式咖哩來說,綠咖哩以新鮮的青辣椒為主軸,紅咖哩則以乾燥的紅辣椒為主調,再加入如檸檬、南薑、大蒜等辛香料。
南洋料理:講究新鮮度與香味的平衡飽滿
無論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傳統市場,都是找尋新鮮香料的最佳地點。手感鮮嫩的香茅、還透著水氣 的南薑、飽滿清香的檸檬葉…一把10銖,還是得看了摸了聞過了,才能從 好中挑出最好的。這些在台灣難以尋 得的新鮮香料,都是東南亞生活裡隨 處可得的必備食材。不像印度咖哩喜歡以香料直接調香(在印度沒有咖哩塊),南洋料理會做成粉狀或膏狀方便使用,且隨著地區不同,會加入如羅望子、 魚露、月桂葉、椰漿等不同材料, 以泰式咖哩來說,綠咖哩以新鮮的 青辣椒為主軸,紅咖哩則以乾燥的 紅辣椒為主調,再加入如檸檬、南薑、大蒜等辛香料。
南洋料理講究新鮮度與香味的平衡飽滿,雖然東南亞各國的香料選項大致相似,但根據比例及調配的差異,創造出各國不同的飲食個性:泰國菜夠味,印尼菜濃郁,越南菜淡雅卻醇厚,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融合華人、印度及當地香料特色,柬埔寨質樸圓潤,緬甸紅通通的醬汁卻有意想不到的溫和。除此之外,每一國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如泰國的綠茄、印尼的石栗獨特的香味及口感,彷彿在這一片香料舞台上插旗宣示自己的獨一無二。但就在酸、甜、鹹、辣的平衡中,各種繁複的香味使用,往往沒有真正制式化的規定;那個多一 點、這個少一撮,看似無關痛癢的加減拿捏中,掌廚人舌尖上的經驗,成為味道是否「對了」的最精確依據。
重視香料的食療效果
南洋使用香料的歷史起源於西元前3000年,古印度的醫學吠陀經。 遠古時期的香料多用於醫療、防腐與薰香,其具有刺激性的香氣,不但可以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也可以促進健康,所製造出來的酸辣甜香效果,也讓當地的食欲在炎熱時 節依舊不減。南洋料理的廚師們,在追求美味的同時,也兼顧辛香作料的保健功效,讓食味、食療在享用佳餚的同時也共同擁有。
講到東南亞香料植物,首推檸檬香茅。明亮的香氣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幾乎可以跟泰國菜的印象畫上等號。檸檬香茅使用時只留下帶粉紅色的莖部切片做涼拌或醬料、以木棒敲裂切末熱炒,或是直接切長段敲裂,拿來燉湯提香。著名的海鮮酸辣蝦湯「冬蔭功」,檸檬香茅除了擔任主要香氣,也能去除海鮮的腥味。其他如巴東牛肉、綠咖哩、香茅烤雞…等也都有檸檬香茅 的重要一席。除了增加香氣,檸檬香茅還能去除油膩、幫助消化、促進血液循環,連西方世界也開始風靡學習。
薑、薑黃及南薑,看起來像一家 人,味道卻大異其趣。薑黃是咖哩的黃色來源,在東南亞各國,薑黃比台灣種植的顏色及味道都更濃郁,常與椰奶搭配,讓薑黃特有的辛香氣味,藉由椰奶變得柔和。在印尼,薑黃更是不可少的吉祥食物,堆高成尖塔的金黃薑黃飯,是接待貴賓及重要時刻的佳餚;烹飪之外,薑黃消炎抗菌的功效,也是居家保健的藥用食材,煮水喝不但能減緩感冒時的症狀,將之搗碎, 就能作為殺菌及傷口癒合的敷藥。顏色淡白,辛辣中帶著柑橘香味的南薑,最常被用來搭配雞肉、海鮮、煮湯或加入咖哩。台灣人熟悉的薑,在東南亞的料理中雖然常站在配角的位置,但卻有Kopi Jahe(生薑咖啡)等用法,拓展了我們對於生薑使用的想像力。
帶著各種香氣的香葉植物:檸檬葉、咖哩葉、打拋葉、檸檬羅勒、 刺芫荽、薄荷…等等,足以看得外地人眼花撩亂,但在當地人眼裡, 單獨使用或排列組合,都有承襲家族記憶的氣味地圖。泰國及印尼的咖哩慣用檸檬葉,緬甸和馬來西亞的咖哩以咖哩葉為主;即使遷居台灣已久的緬甸華僑,咖哩中的咖哩葉香氣,不論多久,都能牽引對家鄉的想念。
在台灣,打拋豬肉少了打拋葉,不管九層塔多麼明豔動人,在泰國朋友的嘴中就是像走音的歌曲,唱不到對味的旋律。帶著溫潤芋香的香蘭草,更是無法取代的甜品靈魂,偶能買到市面上乾燥的香蘭葉以解遊子的鄉愁、讓品嚐過道地原味的旅人回味。但新鮮食材所無法取代的滋味,卻因而對比地更加強烈迷人了。
除了蔬菜以外,東南亞的水果香料們也沒有在料理中缺席。酸酸的羅望子,成熟的時候看起來像土色的長豆,果肉酸軟,嚐起來有烏梅的滋味,可做蜜餞、調成果汁,做成醬料或直接加入湯中燉煮,是許多東南亞料理中酸香味的來源。泰國青檸凹凹凸凸的外皮極具特色, 但果肉卻不是主角,香氣爽朗的檸檬葉才是使用最廣的香料之一。從咖哩、燉菜、熱炒或湯品,檸檬葉都可以為整道菜帶來畫龍點睛的滋味;檸檬皮則會被用於泰式及寮國的咖哩之中。
為了香氣而生的道具:傳統的臼與石磨
即使到了今日,泰國及印尼許多廚房還是能見到傳統的臼及石磨,來自當地的朋友堅持,比起現代的機器,傳統的道具才能讓食材真正發揮香氣且結合成口感綿密的醬料。這並不是崇拜手感的想像;機器式的攪拌機,只能單一方向切斷食物的紋理,加上機器熱能容易影響食物的芳香,打成泥狀後,成了碎末的食物卻沒有融合的滋味,遠不如熟練的手法,利用道具本身質地,讓食材在分裂的過程中彼此交融,以鼻嗅覺香氣的散發,以眼觀察質地的程度。這對千百年來沉浸食物香氣的東南亞料理來說,或許是種即使在快速的現代步伐中,也無法妥協的儀式及堅持。
泰國搗臼khrok saak
泰國料理大多講求快速、原味,某些經典菜系如大家熟知的青木瓜沙拉或各種涼拌菜,會將全部材料放進U型的臼中,以杵用力地將材料搗碎或軟化,不但能釋放食材最佳的香氣,並讓各種材料融合為一體。泰國的臼若以石頭做成,尺寸較小,主要用來研磨香料食材,或搗磨咖哩醬料;木頭及泥土的尺寸較大,則多用來做上述所說的涼拌及沙拉料理。
印尼磨盤ulek-ulek
印尼的朋友說,印尼菜最花時間的, 就是將食材磨成醬泥的時候。淺淺的印尼石磨盤,以彎曲尖筒狀的石磨杵旋轉、壓輾、磨細,有經驗的能夠靈活駕馭手中的石杵,讓所有食材像被圈趕的羊群一樣集中在盤裡完整地釋放香氣,並且不斷地交錯融合。據說要將原本質地不同的各種食材磨成完全的泥狀,光一餐家庭飯菜,有時就要花上半個鐘頭的磨製時間。但成品出來的香氣,總會令人甘心下一餐飯再度捧出沉重的石磨來。
內容來源:《餐桌上的香料百科〔2023暢銷增訂版〕》,麥浩斯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泰國菜的美味在於各種香料與香草構成百變風味
▶這麼豐富的滋味你嚐過嗎?南印度菜系+中華料理+阿拉伯、波斯風味=馬來西亞菜!
▶跟火鍋最百搭的沙茶醬 原來擁有南洋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