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早期的蔗糖產業成為葡萄牙探險家所熟知的寶貴貨物,也因為船隻貿易使非洲奴隸被引入歐洲的精煉糖產業,意外發現研磨甘蔗後的糖蜜能夠釀製成「蘭姆酒」。蔗糖不僅對啟程前往新大陸具有關鍵作用,同時也成為大西洋探索的重要基石,其釀製的蘭姆酒也成為新世界最繁榮的產業,羅德島的蘭姆酒甚至一度成為當時的流通貨幣。
撰文=德魯·史密斯(《衛報》的飲食歷史學家和美食作家,曾3度榮獲格蘭菲迪獎)
1480年時,在加那利群島上就已建好了種植園,使得蔗糖在當時便成為早期葡萄牙探險者所熟知的商品。蔗糖獲利甚多,在熱帶地區很容易栽植,而現在又多了可以奴役的人工,可以在烈陽下不停的工作。另外,還有1個有用的雙重目的,亦即造船所需的工藝—製造槓桿、車軸和鐵製品的桶匠—同樣能應用在製造榨取甘蔗汁的壓力機和液壓系統上。這便是早期的(也許是最初的)工業革命,非常適合這些剽悍、暴戾的水手去進行。
「蔗糖」成為水手的津貼而被載運上船運往東方
甘蔗可能是最先被新幾內亞人栽培的,也許他們早在西元前8000年就這麼做了。甘蔗被印度水手帶往東方,他們啃食甘蔗,或是用磨碎的方式取得甘蔗汁。或是甘蔗這種作物其實過於笨重而難以利用小船或獨木舟搬運,因此我們可以猜測,糖首次被載運上船是因為它是水手的津貼。 印度人大約在西元340年首次在大平底鍋中成功結晶化甘蔗汁,就跟鹽巴一樣。他們把研磨結晶化的糖與萊姆汁混合,並放在太陽下讓水分蒸發。
糖結晶技術從印度傳入中國、阿拉伯 12世紀初才由十字軍帶回歐洲
這個技術在西元600年傳入中國,之後也傳入了阿拉伯,隨後糖和其他的香料一同被帶到了地中海地區。糖是1種砂狀的混合物,這點可以從它的名字看出端倪。糖的梵文是shakar,意思是礫石或沙子,而中國人則將其稱為「砂糖」。阿拉伯人首先完成甘蔗的種植園、 磨坊和灌溉系統,並與其他香料一起出售。直到西元1100年,第一批十字軍帶回他們稱為「糖鹽」的東西,歐洲人才第一次嘗到糖的滋味。
想要讓甘蔗生長茁壯,需要水、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勞動力(不論是否是自願的)。歐洲人將目光轉向他們的島嶼,並引進奴隸來在此種植和把糖水加工成可攜帶的結晶, 這樣做可以避免被武裝掠奪集團侵占的風險。十字軍貴族和威尼斯商人都在賽普勒斯、黎巴嫩海岸的提爾以及西西里島種植蔗糖。航海家亨利在1425年引進甘蔗到馬德拉島,並於1480年在加那利群島上建立了種植園。
葡萄牙「馬德拉島」成歐洲蔗糖首都 蔗糖成為新大陸探險者的交易貨物
大西洋小島遠在城邦威尼斯的影響之外,有許多弗蘭芒人和熱那亞人的船隻進出,這得以讓非洲奴隸進入磨坊工作並將精煉糖貿易北擴至安特衛普—它最後成了歐洲的蔗糖首都。1480年,超過70艘船在比利時港從事蔗糖交易。到 了1490年,馬德拉島取代賽普勒斯,成為蔗糖產量最高的島嶼,同時展開了甜酒交易事業。這些島嶼對卡拉維爾帆船第一次出航去新大陸也同樣重要,它們更是成為了大西洋探索的墊腳石。
哥倫布在他的第二次出航時停留在加那利群島超過1個月,並帶上了甘蔗苗才繼續他的旅程。伊斯帕尼奧拉島在1501年時就已建好了蔗糖磨坊,而在半個世紀內,新大陸上就已有超過3000座建成的磨坊。蔗糖是哥倫布大交換的其中1個事例,實際上,蔗糖成了那些早期探險者可作為交易的貨物,也讓他們有了航向全世界的動機,而不只是航向新大陸。黃金和白銀可能是探險的戰利品,但蔗糖則讓航行大西洋有了意義,它讓人們產生出停留、移居與建造的念頭。
400萬名非洲奴隸被載往新世界取代原住民勞工 2個世紀後僅40萬後裔尚存
當西班牙人向北航行,葡萄牙人已發現了巴西,並在卡塔里納、德默拉拉和蘇利南建立了磨坊。潮濕的氣候適合種植甘蔗並蒸餾甘蔗汁,好將其轉為方便攜帶的結晶體。蔗糖在歐洲居高不下的價格使這門生意有利可圖。在種植園裡工作是場謀殺,無數的原住民死於體力衰竭和白人帶來的疾病,引進非洲奴隸來取代原住民勞工的同時,也帶回了不少貨物。
船隻運載奴隸前往新世界,光是在英國分類帳上有紀錄的就有400萬人。但在2個世紀後,他們的後裔僅有40萬人尚存。他們帶回了蔗糖,使加勒比海地區成為生產蔗糖重鎮。從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和法國逐漸掌控西印度群島, 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響力則開始式微。
蘭姆酒的誕生!非洲奴隸發現甘蔗磨碎後的糖蜜能發酵釀酒
奴隸也研發出了新產品:蘭姆酒。他們很快就發現甘蔗磨碎後產生的副產品糖蜜能夠發酵,並將其釀造成酒。在哥倫布探險後的最初2個世紀,蘭姆酒與糖業工人的關係變得密切了起來。
工人們將甘蔗切成小塊,放入1個由1整棵樹製成的槽中,再放入1顆大石頭作為磨石。他們把石頭跟馬、水牛或其他牲口綁在一起,讓牠們牽引那塊石頭,以壓碎和搗磨槽中的甘蔗塊,就像處理製革廠的樹皮、蘋果酒的蘋果那樣。 蘭姆(rum)這個字大概是從rumbullion(形容喝下它產生的醉態)或rumbustious(喧鬧的)而來的,或者根據當時荷蘭人的解釋,是從1個被稱為roemer的酒杯而來。蘭姆酒的演變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馬可波羅提及了1種他在13世紀波斯找到的「極佳的糖酒」,以及在蘇門答臘發現1種用類似棕櫚樹,樹葉製成的甜酒。而今日的馬來西亞也有1種稱為布蘭姆的在地甜酒。
加勒比海島嶼「巴貝多」釀製「殺戮惡魔」蘭姆酒
雖然巴貝多主張自己是蘭姆酒的故鄉,但在1620年的巴西也有制造甘蔗酒的紀錄。30年後,1封來自巴貝多的信件宣稱:「他們在島上主要製造的玩意兒是蘭姆酒,別名殺戮惡魔(Kill-Divil),它是由蒸餾過後的甘蔗製成,這是1種燒燙的、如地獄般的、可怕的酒。」在熱帶地區,蘭姆酒也發酵得比其他種類的酒(像是白蘭地或威士忌)還快。從另1種可能的角度來看,釀造蘭姆酒的時長約略等同於越過大西洋後抵達1個港口銷售的時間,其他種類的酒則適合較長的旅途。
幾個世紀以來,加勒比群島都在爭奪糖業霸主的地位。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的表親理查獲得了在古巴蒸餾生命之水的皇家許可證,這就是莫希托(mojito)的前身。1750年,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地為海地,其次是法屬殖民地聖多明歌,然後是牙買加,直到20世紀才由古巴掌控霸權地位。
蘭姆酒成17世紀新世界最繁榮的產業 甚至成為當時的流通貨幣
1664年,北美史泰登島上成立第一間酒廠,3年後在波士頓建立另1間。蘭姆酒是當時新世界最繁榮的產業,羅德島的蘭姆酒甚至一度成為當時的流通貨幣,奴隸的買賣都是以加侖來計算的。 在新世界的其他地方,蘭姆酒也同樣是流通貨幣。它與從印度來的稻米一起被載運到澳洲,只是通常它是被列為禁運品。澳大利亞總督威廉‧布萊(William Bligh)震驚於當地人對蘭姆酒的高度依賴,因此他試圖在1806~1808年之間數度完全禁止蘭姆酒,結果卻發現南威爾斯軍團在市政廳前拿著刺刀向政府大樓進發以逮捕他。
蘭姆酒在早期美洲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提供免費酒水給所有前來參加造勢宣講活動的人,就成了美國的政治傳統。有句諺語就是來自1位美國禁酒令時期的蘭姆酒私酒販威廉‧麥考伊(Bill McCoy)的故事:「真實的麥考伊(the real McCoy)」,其意思為,沒有以假亂真或真假參半。
「尼爾森的血」蘭姆酒成英國海軍每日配給
大英帝國在1655年統治了牙買加後,英國海軍便將每日的配給酒從法國白蘭地改為蘭姆酒。英國海軍一直維持此傳統到1970年,今日在皇家典禮的場合上也依然如此。另1個故事則解釋了蘭姆酒的另1個別名—尼爾森的血。尼爾森上將死於特拉法爾加海戰,當時英軍就將他的遺體泡在蘭姆酒桶中保存,運回家鄉。但回到英格蘭時,木桶裡只剩下這位英雄的遺體,而蘭姆酒已經消失一空。據說 (並沒有在官方電報中出現),這是因為水手們在木桶上偷偷鑽了1個洞以便啜飲裡頭的蘭姆酒,進而產生了1個諺語「輕敲海軍上將(tapping the admiral)」。在其他國家,也有貴族遭遇同樣經歷。
內容來源:《開箱歷「食」:食物的遠征如何改變人類飲食,定義文明》,世潮出版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蔗糖、蜂蜜和黑糖誰營養?比來比去其實都一樣!
▶歐洲中世紀把酒當水喝!痛風成為上層階級飲酒過量的通病?
▶砂糖革命!從階級象徵到平民美味 幕後原因在於血汗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