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農業、生物多樣性、工業文化到環境規劃等多個角度來思考指出單一作物栽培和一致性的問題將直接衝擊生態環境、文化多元性和個體需求等,呼籲應因地制宜而非大量複製相同模式,避免忽視個體差異才能進行可持續性以及促進健康的社會發展。

撰文=艾莉絲·華特斯(2014時代雜誌百大人士、第一位獲得James Beard Foundation美國最佳廚師獎的女性)

愛荷華州生物多樣性曾名列前茅 現僅剩大豆、玉米2種作物

一昧追求一致性會減少食物的多樣性,我們逐漸捨棄了特殊又難養的作物,或是淘汰過於小眾、罕見的食物,並改為推廣可以大量、快速生產的食物和作物,造成我們能取得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少。連作、單一作物栽培的盛行,就是我們處處實施單一作業的結果。根據農業歷史學家的說法,愛荷華州曾經是擁有豐富園林植物的地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為止,其生物多樣性在國內可說是名列前茅。可惜如今的愛荷華只剩2種作物:大豆和玉米。對農民來說,種植單一作物更有利可圖,也更便於他們監控並防止植物出現異變。

單一生長模式與農藥破壞土壤健康 儘管作物易於管理卻更加脆弱

但是在缺少物種多樣性的情況下,植物族群同樣也失去了與生俱來的病蟲害抵抗力。我們忽視了生物間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剝奪了可以讓植物自然健康成長的條件。說白了,自然界裡本來就不存在「單一」的生長模式。大量使用農藥造成的污染破壞了土壤健康,使得「單一栽培」以外的作物難以生長,同時變得更加脆弱。事實上,隨著作物種類的減少,農產歉收帶來的風險反而更高,一旦主要作物的產量暴跌,就會連帶使得全球的糧食供應也陷入風暴。

作物品種高達93%逐年絕跡 將直接衝擊多元文化的存續

一致性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作物品種的減少。作家吉姆.海濤曾經於80年代擔任德州農業部部長,他指出,凡事都講求市場效益會導致我們從商店貨架上買到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少。一項研究比對了1903年美國商業種子庫售出的種子品種與1983年美國國家種子儲藏實驗室所持有的品種,結果發現,該研究囊括的66種作物中,竟然有高達93%的品種自1903年後逐年絕跡,簡直叫人難以置信!

民族植物學家蓋瑞.納卜漢一直在探索人類與植物之間錯綜複雜的交互關係,以及植物多樣性驟跌會對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納卜漢在其著作中斬釘截鐵地寫著,減少作物的多樣性將會直接衝擊到多元文化的存續,而現今全球飲食的同化現象,就是一種對各地傳統農業與健康飲食的打壓及排斥。

各國工廠配置大同小異 應因地制宜考量當地環境與廢棄物處理方式

當同化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其後果令人不寒而慄。最明顯的同化例子就是各國機場,不論你身處哪一個航站,所有的免稅商店街都像是複製貼上一樣。不論你置身什麼國度,購物中心和娛樂場所的外觀和感覺也都差不多。有時候看到一些購物中心經營慘淡還覺得鬆了口氣,但很快我就發現一切不過是另闢蹊徑,由實體轉戰網路經營罷了,於是同化風潮進一步地吹向了虛擬世界,我們再一次創造出無數個大同小異的網路商城。

為了迎合工業化的趨勢,所有工廠、倉庫和屠宰場也都建造得如出一轍,套用同一種設計,一切都是為了效率而服務。沒人打算因地制宜,去考量怎樣才是最有利於當地環境與社區的設計,也不把資源利用與廢棄物處理等問題放在心上。如果只靠一招就能打遍天下,那當然是再省事不過了,既然如此,何不大量複製同一種建築與設計呢?就像大量生產的組合屋一樣,隨搬隨用,何其方便。

從工廠到居住環境 一致性的影響無所不至 

一致性的影響簡直如影隨形,當你開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你會在沿途出出口看到殼牌(Shell)加油站、塔可鐘速食店(Taco Bell)、漢堡王、麥當勞以及7-11超商;再繼續往前開10英里,一切彷彿似曾相識,同樣1排商店又出現了。你又繼續往前開了10英里,依舊是同1批商店出現在眼前。就這樣三番兩次地重複出現,跟鬼打牆一樣。過去我還會對這般陰魂不散的場景感到驚訝,但如今我早已見怪不怪。城市之間的差異性也逐漸縮小,隨著住宅開發蓋了1批又1批經年不變的建築,加上受到嚴格規範的景觀規畫,都市的樣貌與氛圍自然顯得雷同。恕我直言,這樣像複製品的居住環境,跟前面提到的工業型農場又有何差別呢?

社會無法完全等量齊觀 否則將忽略個體差異

我們喜歡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整齊畫一的景色,也期待口中所食的是一貫熟悉的味道,連帶著我們的待人處事之道也沾染上同等僵化的思維。許多機構與政府機關為了減輕人手不足的負擔,紛紛引進電腦演算法與統計系統等預測工具,期待科技能有效消弭人為偏差,進而更有效率地處理刑責、醫療保健,或是失業救濟金等民生大小事。然而世事往往因人而異,這種做法很容易忽視或犧牲特殊個案的權益,乃至引發亂貼標籤、種族偏見等問題。當這個社會將一切等量齊觀,我們就會開始忘記人人其實是獨立的個體,且各自有不同的需求與人格特質。


內容來源:《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吃速食長大的一代不知道的食物真相》,好人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高效、環保又滿足經濟需求才是永續農法的核心思維
面對生態危機從微小地方做起!復育微生物群落 有助於提升植物生長率64%
首部為土壤立的法!歐盟提「土壤監測法案」盼找回健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