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蛋白質是人類運行生命的重要營養成分之一,對地球上的人類如此,對太空人來說更是。蘇聯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想知道如果將蛋送上太空,這些蛋是否能順利孵化、成長、產下更多的蛋,進而成為太空人的食物來源之一。經過數次的實驗,他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撰文=麗茲.史塔克(參與式設計師)
要維繫生命,勢必得要有持續不斷的食物來源(包括蛋白質)。任何太空殖民地—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前面加個「太空」聽起來就酷多了,對吧?只要有了能不斷製造蛋白質的來源(例如不斷下蛋供人食用的禽鳥),就有機會成功。除了可供應食物的好處之外,科學家也能用蛋來代替人類進行實驗,以了解微重力環境對於人類生命的繁衍可能有什麼影響。
日本鵪鶉蛋營養價值高於高於一般雞蛋 蘇聯多次送蛋上太空實驗
蘇聯一開始選了日本鵪鶉(Japanese quails)為實驗對象。日本鵪鶉將吃進去的飼料轉換為鳥蛋營養的效率特別高,蛋的尺寸雖然只有雞蛋的3分之1,營養密度卻高出許多。每1公克日本鵪鶉蛋所能提供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熱量都比雞蛋更高,蘊含的維生素B2和鐵質也加倍,更有1.5倍的維生素B12。
蘇聯曾多次將受精鵪鶉蛋放進培養箱裡送上太空。1979年,搭乘聯盟32號(Soyuz 32)上太空的鵪鶉蛋胚胎成長的速度比在地球上來得慢,而且還少了最關鍵的身體部位—頭。然而科學家認為這個失敗結果,問題應出自於儀器故障,因此後來在同一年,蘇聯科學家又在發射1129號衛星(Kosmos 1129,又稱Bion5衛星)的任務中,送了60顆鵪鶉蛋上太空。但由於加濕器故障,這些鵪鶉蛋重返大氣層時再度出狀況,最終所有鵪鶉胚胎都不幸脫水,但從外觀看起來發育十分正常。
終於在太空孵化的鵪鶉蛋 卻因為無重力而難以生存
到了1990年,被送上和平號太空站(space station Mir)的鵪鶉蛋終於孵化了,這是第1批在地球大氣層之外誕生的脊椎動物。不過這些小雞雖然成功孵化,卻因為太空中無重力的關係,沒有展現出早熟性動物應該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太空中的小雞無法到處跑來跑去自行覓食。即便太空人已經盡力餵食,小雞最後還是慢慢餓死了。研究人員製作了能夠綁住小雞的繫繩,希望藉此幫助牠們進食,但還是有其他問題存在:在太空中生活的雞沒有交配意願,也因此無法生出更多小雞,根本不能成為太空殖民地的蛋白質來源。
內容來源=《蛋的多重宇宙:從歐姆蛋、蛋彩、用蛋製作疫苗,到上太空的蛋,探索蛋的文化史、科學貢獻與實用價值,認識我們不可或缺又無所不在的「蛋」》,臉譜出版社。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你知道嗎?飛到太空的味蕾會被改變!俄國如何研發出美味太空食品?
▶太空人吃什麼?揭開國際太空站遠征一號的太空餐秘密!
▶太空人吃什麼?食品科學家的設計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