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人幾乎每天都要吃的雞肉,多數來自環境惡劣,規模化經營的禽畜養殖場,實際上,雞隻的生長環境會對雞肉的肉質、風味造成很大的影響!能夠自由奔跑、飼料多樣的雞隻因為承受較小的壓力,風味及肉質也比大型養殖場的更佳!

撰文=斯圖亞特.法里蒙(食品科學博士)

在規模化的禽畜養殖場裡,雞隻所受到的待遇最為惡劣。多數白肉雞(作為肉雞飼養的一種混種雞品種)都是擠在超容的雞棚裡度過牠們短暫的一生。動物福利的改善向來牛步化,因此特定的認證標識(labels)有助我們了解雞隻的飼養方式。不過,散養雞或有機雞的風味、營養價值,乃至動物福利(散養雞)是否更優異, 這一點目前尚無定論。

好肉質來自零壓力!生長環境影響雞肉風味!

飼料、生活空間、壓力程度和生命週期都會影響雞肉的味道。認證標識雖然也可能誤導人,但了解雞隻的飼養環境,你多多少少能夠掌握牠們的肉品品質(見下圖)。散養雞的生命週期可能較長,但牠們能夠到戶外活動的時間有限,因此壓力程度可能相當高,導致肉質乾硬又帶酸味。反觀圈養雞通常在幼齡時屠宰,肉質會較為軟嫩。但一般來說,小型養殖場裡飼養的是生長速度慢的品種,食用的糧料較多元,因此肉質較結實、風味較豐富。


雞隻的飼養環境會影響雞隻的肉質。(圖片來源:楓葉社文化提供)

「注水雞」的肉質雖然會更嫩,但風味卻平淡

大規模養殖業者通常會在肉品中注水,他們聲稱這是為了加強肉的品質,而不是增加重量來牟利。帶骨肉和全雞,可利用針筒把水分打入肉裡;培根和火腿的溼醃(wet-cured),則是直接注射鹽水,或是浸泡在鹽水裡;亦可將肉品放入真空按摩機(vacuum tumbled),加入鹽水來滾揉, 使肉的含水量提升。 當然,某些種類的肉,比如雞肉,用鹽水浸泡可使肌纖維腫脹,肉質也就變得更嫩,但是注水也可能影響原有的風味,使滋味變得較平淡。

判斷一塊肉是否注水,包裝盒底部是否有水漬並不是可靠的指標,因為未注水的肉也會釋出水。應該檢視包裝上的成分標示,確認肉所佔的百分比,如果水的比例高,或者包裝標名「注水」或「含水」,此肉品就是注水肉。(編註:台灣的包裝標示法規並未規定要註明「是否含水」,因此仍難以辨別)

含水量25%:
培根淨重若有4分之1為水分,即可能是透過溼醃所增加的重量。

含水量37%:
雞肉淨重若有3分之1以上是水分,即可能為注射水分所增加的重量。

標榜「玉米雞」的不一定有品質保證!

以玉米餵養的雞不必然有較好的生活環境,此一標識並非肉品的品質保證!玉米雞的肉帶有高湯風味,但是味道和口感仍取決於飼養的環境條件。餵食玉米的雞通常為室內圈養,但也可能為散養或有機飼養,購買前務必確認標示。

內容來源=《烹飪的科學》,楓葉社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肉雞到底打不打生長激素?共同打擊食安謠言的白熊效應
台灣每人平均一年吃掉17隻咕咕雞!會吃雞的你懂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