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品大廠的品保人員,經常要在第一線協助衛生單位完成稽查工作,從和政府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對於食品問題難以根治,提出個人的觀察。

撰文=Enya(食品技師,食品大廠品保人員)

過往衛生單位在稽核過程中常發現業者有所保留,查證時所耗費的時間與心力無法符合民眾期待,資訊不透明化讓查驗人員疲於奔命,因此政府希望業者能將原料的供應商、進貨品項、每批進貨量、產品配方使用的原料、生產量、銷貨對象、銷貨量等進銷存資訊上傳到公有雲平台(非追不可GTP3.0),以利事件發生時能快速的串聯追查。

這些進銷存的資料非常繁瑣,多數廠商均使用因應會計系統而生的ERP在做管理,業者配合將資料上傳到GTP3.0,首先要進去現有的ERP系統,將資料撈出,做「資料轉換」,再把轉換好的資料登打入GTP3.0。資料轉換就是件浪費青春的事,比如為了因應申報時只能使用公斤單位,所有進銷貨品都必須做單位換算,另因系統僅要求申報總量,並未提供自動換算加總的功能,也就是說,流通單位為瓶、包、袋、箱、桶等,均須自行換算為「公斤」,如有多種組合販售,也須再做換算加總;多筆資料輸入時,系統設計為可先在EXCEL上編輯好,然後匯入,但編輯這個EXCEL表,需先將文字轉為代碼,從人讀的變成電腦讀的,比如交易對象為「國內客戶」,這四個字的代碼叫做「101000」,編輯人員想在EXCEL做多筆資料匯入前,得先去查各欄位項目對應的代號,還不如認命的做單筆資料輸入比較快。

像這樣的事情,公司越大則負擔越大,因為產品多了,資料量也就多了,在ERP裡記錄清清楚楚的事情,卻要拿出來一筆筆的轉換輸入,這是重工,誰喜歡做重工?尤其大公司的分工很細,比如供應商資訊由採購登打,原料及產品資訊由研發負責,檢驗報告由品管上傳,銷貨對象資料由業務提供,但出貨明細又由儲運紀錄,更別說生產的過程要由生管串聯。為了減輕這些重工業務,目前業者正想辦法做系統的串接,希望在ERP上能按一個鍵就把對應的欄位及資料自動轉換好送上GTP,但對資服業者而言,這樣的客製化功能是個不賺錢的產品,多半希望食品業者可以購買一個新的「轉換系統」,這就是另一件複雜的事了。

解決食安問題,關鍵環節在「源頭管理」,非追不可公有雲上線,食品業者花費人力與時間,重複的登打僅為了讓資訊公開,讓政府可以「溯源」,但民眾須了解,源頭管理與溯源是兩件不同的事。

「溯源」不能減少食安事件,僅能在發生時加快處理的速度及限制擴散的範圍,是以在溯源後如何「管理」,才能有效減少食安事件的發生。

業者的源頭管理,是要對原料製程及原料成分有所了解,分析原料製程中可能帶有哪些風險,與其成分特性本身潛藏的危害,設法予以管制;政府的源頭管理,比如限制風險原料的進口、要求食品業者需配置一定比例的專業人員、提高食品業別進入限制等很多方法。但在公有雲的資源使用上,主要是以掌握作為源頭的大宗物資,往下串聯相關的食品業者,形成一個關聯網,了解各種原料在食品業者間如何流通,分析這些流通行為是否能為某些食安問題做預警。

業者明白,願意配合提供資訊,但誠如前述,也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個人性化且便利的系統給業者做架接。

延伸閱讀:
食藥戰情中心用大數據就能掌握食品安全嗎?
食品溯源管理需全面落實 避免正義案重演
食品業到底有多大?非登不可有用嗎?

如果你也有話想說,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