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由食物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稱為食源性疾病,對於公共衛生來說是一個長期的威脅與負擔,也嚴重阻礙著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
撰文=陳韻竹
農曆春節前衛福部健保署提醒民眾應留意飲食衛生,因為腹瀉急診已經連續五年奪冠,剛結束,不少人因為飲食不衛生等因素引發腸胃或其他身體不適等,這類由食物引發的疾病又被稱作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食源性疾病可引起短期的症狀,如噁心、嘔吐和腹瀉,也可導致癌症、腎或肝功能衰竭,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造成食源性疾病分為31個危害因素,分別有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素與化學物質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分析,全球6億人口中平均每年每10人中就有1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最常見食源性疾病引發腹瀉是由諾羅病毒以及曲狀桿菌造成,其他因素則是腸病原型大腸桿菌、腸毒素型大腸桿菌、霍亂弧菌,通常是由食用受污染生的或未煮熟的肉、蛋、生鮮農產品、乳製品引起的;最而常見導致死亡因素為非傷寒沙門氏菌,其他引發死亡因素則為傷寒桿菌、豬肉絛蟲、A型肝炎病毒、黃麴毒素。
由食物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對於公共衛生來說是一個長期的威脅與負擔,也嚴重阻礙著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5歲以下小孩雖然只佔全球人口的9%,卻涵蓋了40%的食源性疾病與死亡情況。
根據統計目前常出現食源性疾病地區分布於較落後的非洲、東南亞、東地中海地區,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研究結果為得是提供各個家對於食源性危害相關與管控預防作為參考,更表示為降低食源性疾病之危害需要跨界合作,「從產地到餐桌」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參考資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Estimate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Burden of Foodborne Disease in 2010
WHO Releases First Global Estimates of Foodborne Diseas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Day 2015: Food safety—the global view.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