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享用好吃的美食前,你有特別注意過食品包裝的設計美感嗎?企業除了自我提升也要能對社會產生影響,教育消費者對於美感的需求,使大眾生活品質提高。台灣食品產業美感的發展,需透過業者和大眾共同努力,才能迎向更好更美的未來。

採訪=林玉婷、黃盈瑄
撰文=黃盈瑄

台灣人愛吃,生活更是不能沒有吃。台灣食品業發展多年,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食品,但在享用好吃的美食前,你有特別注意過食品包裝的設計美感嗎?法國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我們總會聽到網友評斷台灣食品包裝不好看,甚至以「中華民國設計美學」嘲諷,難道台灣食品的包裝設計真的有這麼醜?又該如何改善?

台灣產業的美感還有進步空間

「美感是王道!」陳易鶴表示。曾為知名食品公司設計產品包裝、百貨公司陳列設計等工作,2006年創立「好氏品牌研究社」致力於「美感努力運動」,對於台灣產業的美感,他坦言:「需要更好」。

「百貨公司就像是各產業經營的縮影。」百貨陳列設計的經驗,讓陳易鶴更能將設計融合在商業中觀察市場趨勢,他認為台灣食品業若無法塑造自己的品牌美感與個性,將僅止步於機能型產業,大眾只能以價錢為標準判定好壞,「只要便宜、好吃、吃得飽就好。」陳易鶴表示對生活要求不高,僅追求CP值的生活型態,易讓台灣產業喪失品牌競爭力,更不會有讓品牌提升的動力刺激環境改變。

陳易鶴認為台灣整體產業環境處於溫吞保守的商業型態,「穿不合身的衣裝去展現自己,消費者喜歡什麼就推什麼,用營銷主導品牌走向,喪失原始脈絡,就很難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但他也認為,台灣大眾對於品牌的包容度高,若要提升整體社會美感需求,人人都該成為一位挑剔的消費者,監督品牌建立形象。

4大因素讓台灣食品業美學發展卡關

台灣食品美學為何難以改善,陳易鶴提出幾項因素:

1 、過於安逸,短視近利,害怕擁抱改變。

2 、以市場營銷主導設計。

3、 經濟規模太小,資本不足 。

4 、決策面不貼近市場無法觀察趨勢。

兩岸經營者思維不同,台灣基層人員出意見難以「上達天聽」

從事品牌設計及美感教育多年,亦曾北漂到中國北京耕耘事業,並且教授品牌設計課程。陳易鶴說:「中國經濟規模大,能夠挹注的資金也較多。」問到兩岸間授課輔導的差異,他表示大陸企業經營者很用心學習,求知慾高,願意花心力和資金在改善品牌,成長速度非常快,相較之下,台灣大品牌企業只派基層人員學習,就算有將意識傳達提出改善意見,也無法「上達天聽」撼動中高階層主管的思維,直接影響企業核心。

世代輪替影響市場美感認知

觀察市場趨勢多年,陳易鶴認為,消費者對於品牌美學認知,會呈現世代交替形式:「當5、60歲的人主導消費市場時,對於美感的認知是符號意象,用豪宅、名車代表身份;3、40歲的人想找回生活的溫度,會傾向消費有質感、簡單的事物。而年輕一代則主張建立風格,也因為消費能力低,所以會追求符合彰顯個人態度的美感。」

他建議,品牌應觀察不同世代美感認知的差異和消費行為,才能帶領品牌的經營方向與思路。

陳易鶴表示,10多年前大眾普遍對於美學設計尚未有太多的重視,直至近年因「福祿猴」、「黃色小鴨」等大型藝術的對比,加上年輕世代走出國界看見更多美的事物,將落差值反映在台灣大環境下,社會開始反思台灣美學素養不足的問題,也因此開始有許多視覺改造計畫產生,從傳統市場、街道到教科書等都在翻轉。這些改變並非由單一獨立事件所致,陳易鶴認為台灣市場對於美學設計的重視正在提升,未來將會越來越偏向設計導向,大眾對於事物的視覺訴求亦會越來越有感。

因此與民眾生活最貼近的食品產業,也應該體察到這樣的趨勢,開始思考品牌形象和產品包裝如何更美!


三好米喜米禮盒—結合台灣民情習俗,刻畫本土文化設計。(圖片來源:陳易鶴提供)


微熱山丘禮盒—將傳統窗框樣式融合在包裝設計呈現中國文化風格。(圖片來源:陳易鶴提供)

食品產業美感經營的下一步

食品產業該如何轉型?陳易鶴認為以自身推廣至社會分析,首先要讓產品有一定品質,並且利用自身對產品的本質認知來確立品牌的形式美學,他說:「不一定是要包裝好看,也可以行動、教育、空間設計深植人心,建立品牌忠誠度。」最後,企業除了自我提升也要能對社會產生影響,教育消費者對於美感的需求,使大眾生活品質提高。陳易鶴也建議可以多參考外國品牌範例,「不要害怕去模仿其他國家,設計最初都是從臨摹開始,但要以好的方式更勝別人一籌。」台灣食品產業美感的發展,需透過業者和大眾共同努力,才能迎向更好更美的未來。

陳易鶴

· 好氏品牌研究室室長

· 業界資歷:20年

· 代表作品:微熱山丘、果然滋味

“穿不合身的衣裝去展現自己,消費者喜歡什麼就推什麼,用營銷主導品牌走向,將會無法建立顧客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