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農委會2019年統計資料,台灣每年豬肉食用量為97.6萬公噸,每個人一年平均約吃下42.4公斤豬肉。2019年台灣進口豬肉約109,152公噸,就是為了供應了豬肉市場穩定的需求。部分民眾對於進口豬肉帶有一些刻板印象與負面的看法。進口豬肉真的有這麼糟嗎?讓我們看看以下迷思你中了幾項!
撰文=食力企劃
台灣人最愛吃什麼肉?答案是「豬肉」。根據農委會2019年統計資料,台灣每年豬肉食用量為97.6萬公噸,每個人一年平均約吃下42.4公斤豬肉。喜愛吃豬肉的你,認得平常吃的是豬的哪些部位嗎?而2019年台灣進口豬肉約109,152公噸,其中冷凍豬肉約8萬4千多公噸,雜碎(大腸頭、腸衣、蹄膀、豬骨等)等則有2萬多公噸。可見台灣人對豬肉之喜愛,也反映於肉品市場的需求量上。對於進口豬肉,你又落入了哪些迷思與偏見?快來看看你中了哪些!
你真的懂豬嗎?「五花肉」、「梅花肉」、「里肌肉」差在哪?
台灣人愛吃豬肉可從我們每年的豬肉食用量看出端倪。但你知道平常吃的豬肉,他們分別是豬的哪些部位?各自又有什麼特色呢?讓我們從豬肉的三大最佳燉煮部位:「梅花肉」、「五花肉」與「胛心肉」開始說起。
●梅花肉(Pork Shoulder):舉凡煎、煮、炒、炸、燉、烤都適合的梅花肉,位於豬隻的「前腿上部」,梅花肉又可分為「前段」與「後段」兩種部位,「前段」油花分佈均勻、口感軟嫩,「後段」則是口感扎實,以瘦肉為主的部位。
●五花肉(Pork Belly):又被稱為「腹脅肉」或是「三層肉」,肥瘦分明的特色,是料理者最愛挑它的原因,也很常被製成培根或臘肉。五花肉可分為前、中、後段,「前、中段」肥瘦層次分明,口感扎實,「後段」則以口感軟嫩的瘦肉居多。常見的小吃刈包、或家常菜滷肉,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胛心肉(Pork Picnic):胛心肉又被稱為「尬心肉(台語)」,位於豬隻的前腿中下部,口感軟嫩適中,餐桌上必備的「紅燒肉」就是由它所製,也很常以肉塊、肉片、肉絲、絞肉的方式等料理方式呈現,肌肉紋理中含有細緻的油花,讓它成為桌上嘉賓!
除了上述親民的豬肉部位外,擁有猶如頂級牛肉的誘人油花,位於豬隻下顎的皮脂與油脂間的「豬頸肉(Pork Neck)」,肉質厚實、油花均勻,一整頭豬只有兩小片,因此又被尊稱為「松阪肉」,是許多老饕心中的第一名。
而頂級日式炸豬排會用到的「小里肌(Pork Tenderloin)」位於豬隻最少運動的背部與腹部之間,也被稱為「腰內肉」或是「豬菲力」,低脂又軟嫩的特點,跟松阪肉一樣是一整頭豬只有兩小片的珍品。豬肉在料理上的應用相當廣泛,了解這些常見部位的特色與細節,使用適當的料理方式,就能輕鬆享用美食!
進口豬肉量逐年攀升,進口豬真的不好吃嗎?你中了哪些迷思!
台灣人最愛吃豬肉,除了台灣國產豬肉之外,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2019年進口豬肉約11萬公噸。統計顯示,進口豬肉逐年攀升,2010年至今成長將近一倍。而進口肉用量使用最多於「加工肉品」,例如:食品工廠製作的水餃、餛飩、肉包等,也包含一般的豬排、紅燒蹄膀、腿庫飯等衍生性產品。
不僅愛吃豬肉,豬肉在台灣的畜牧業中產值也最高,台灣豬肉的自給率在各種肉品中排名第一。因此也有部分民眾對於非在地產的進口豬肉帶有一些刻板印象與負面看法。冷凍豬就是不好吃?美國科技飼養的豬肉比較沒風味?但進口豬肉真的有這麼糟嗎?讓我們看看以下迷思你中了幾項!
【本文由U.S.PORK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食聞】從科學與事實之上重新思考「萊克多巴胺」
▶【食聞】美豬爭議不斷,理不能亂!5大QA破解
▶【食聞】HACCP是什麼?美國豬肉為什麼跟NASA太空食物一樣要通過這個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