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如要落實永續農業,必先經過4個發展階段:慣行農法、健康(友善)農法、無毒農法和有機農法。台灣正在脫離慣行農法,改為對環境友善的健康農法,並朝無毒農法的方向邁進,但目前國內耕地總面積中,採用有機及友善耕作僅占1%。

採訪=劉宜叡、嚴永龍
撰文=嚴永龍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水土資源持續流失,糧食危機逼在眉睫,永續農業具備環保與經濟的雙重優勢,已成世界農業的發展潮流。台灣在2015年的農業產值約520.2億元新台幣,有55.7萬人從事農業,占全國就業人口的4.9%,屬於台灣的重要產業之一。

對台灣來說,永續農業是不可迴避的國家議題,台灣農業專家、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蔡東纂認為,台灣如要落實永續農業,必先經過4個發展階段:慣行農法、健康(友善)農法、無毒農法和有機農法。過去30多年,產官學界逐步推行永續農業在台發展,但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統計,目前全台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僅只9,617公頃,占國內耕地總面積約1%,可見台灣農業要達到全面永續,仍有一段漫漫長路。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蔡東纂幾十年來走訪台灣各地,輔導農民建立永續模式。


台灣農民未受正規農務教育 農業專家開辦課程、推廣永續農業

蔡東纂幾十年來訪察台灣各處的農地,為廣大農民解決農務上的疑難雜症,建立永續農業模式,改善耕作品質之餘,又能保護自然生態。蔡東纂指出,接受過正規農業教育的台灣農夫不多,未必能妥善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土壤劣化,收成總是差強人意。

蔡東纂強調,土地為農業之本,更是萬物之母,維護土壤健康方可確保農作物的品質及永續性。他也表示,慣行農法中常見的農藥和化肥並非不可採用,只是要在正確的時間點,酌量噴灑農藥,至於傳統化肥則能以自製的生物性液肥替代,肥料成本可從平均每公升500元新台幣,大幅降至25元新台幣!為了普及化相關知識,他整理多年的農務經驗,編撰《農民講堂》系列叢書,全面闢述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知識,並定期在國立中興大學開辦「農民大學堂」,講解農務要點,每次都有約400名農夫報名上課,開辦課程至今已近20年。

潛心研究永續農業多年的蔡東纂,對不同的農學流派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他認為,各種農法皆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最終目標都是達至糧食永續、環境永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當然能借鑑世界各國的成功案例,然而,每個地區的農業條件不盡相同,無論是氣候、地理、作物品種、經濟型態或社會面貌均有差異性,重點是要找到適合台灣的永續農業模式。

以永續方式栽種無毒小番茄 南投農場產量翻4~5倍!

蔡東纂開辦的「農民大學堂」,每年聽講的農夫多達數千人,不少農夫會在下課後向他求教,甚至留下電話號碼,邀請蔡東纂到自己的農地勘察。鑫田農場創辦人劉鑫在2008~2009年間在「農民大學堂」認識蔡東纂,經他的專業指導,改革農場設備以至耕作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農場產能,作物品質亦獲得改善。

鑫田農場創辦人劉鑫約投身農業17年,一開始種植高麗菜,後來在南投埔里開設新農場種植番茄,但當時採用慣行農法,番茄收成量未如理想,圖為鑫田農場營運首年的情況。(圖/劉鑫約提供)


劉鑫約種植小番茄已有10年之久,他的鑫田農場設在南投埔里,採用室內籃耕離地栽培,成立初期是使用慣行農法,但效果不佳。「最初農場產量做不起來,而且我們投入大量成本購買農藥,收成量卻未如理想。」劉鑫約續道:「小番茄的品質也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吃起來比較酸。」苦苦耕耘1年無果,劉鑫約在網路上得知蔡東纂開辦「農民大學堂」,便報名上課,尋求他的協助。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蔡東纂到鑫田農場勘察,劉鑫約在他的專業指導下,改用永續農業的耕作方式,無論在產量或是作物品質上皆有顯著改善。(圖/劉鑫約提供)


劉鑫約透露,當時蔡東纂提醒他切勿噴灑不該使用的農藥,更提供自己研發的放射線菌液肥(俗稱「蔡十八菌」),讓農民自行發酵使用,節省成本且不會破壞環境。「蔡老師要求我更新溫室的通風系統,並定時記錄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作為調控種植環境的依據,現在溫室的數據會自動上載至我的電腦。」劉鑫約補充道。

劉鑫約接受蔡東纂的指導,改用永續農業的耕作方式,產量激增4~5倍,圖為鑫田農場改革後的情況。(圖/劉鑫約提供)


在蔡東纂指導下,劉鑫約的農場逐漸實現科學化的精準耕種型態,約莫2~3年後,鑫田農場有了起色,年產量增加4~5倍,竟有4~4.5萬台斤(2.4~2.7萬公斤)小番茄,由於味道鮮甜可口,每年的銷售額高達400~450萬新台幣,劉鑫約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農夫!現時鑫田農場出產的小番茄,在上市前都會先送至檢驗,確認無農藥殘留方會出售,「安全無毒」成為產品的一大賣點。

永續農業在台發展步伐慢 農業專家:可視全面有機為長期目標

永續農業的概念在台灣植根已久,不過發展步伐較慢。由於廣義上的永續農業所包含農法太多,農委會以其中的有機農業作為發展藍圖,並於1986年開始推廣,在1999年訂定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驗證機構等相關指引,直至2007年才公佈「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予以立法規管。2018年5月,行政院通過的「有機農業促進法」,台灣始有產業輔導、管理以至跨國貿易的完整政策,反觀日本,早於2006年公佈「推展有機農業法」,台灣晚了足足11年。

完善的農產品認證機制,對推動永續農業非常重要,現時台灣有4種農產品標章,包括「有機農產品標章」、「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和「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各標章認證對農產品在永續、安全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蔡東纂指出,農產品標章太多,容易使人混淆且有偽造的風險,建議整合現有的認證制度。農委會也觀察到民眾傾向統合各標章,因此正在規劃合併「有機農產品標章」以外的3種認證機制,統一成「TGAP標章」(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又稱「臺灣良好農業規範」)。

目前國內耕地總面積中,採用有機及友善耕作僅占1%。蔡東纂認為,台灣正在脫離慣行農法,改為對環境友善的健康農法,並朝無毒農法的方向邁進。他補充,鑑於台灣農地緊密毗連,任何污染物都容易跨界流出,現階段要全面採用有機農法有一定困難,但可視為台灣實現永續農業的長期目標。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種出一張全世界都坐得下的餐桌!永續農業是世界潮流、並非空談!
高效、環保又滿足經濟需求才是永續農法的核心思維
永續農業全球正夯!日本與荷蘭等國值得借鏡

參考資料
農業經營現況 - 行政院
農業統計資料查詢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物防治在永續農業之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