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長年銷往中國的高經濟魚種,在2022年履履準備收成外銷時,便面臨中國突發禁令。魚賣不出去只能留在魚塭續養,養殖成本大幅增加,雖然讓高密度輸中漁獲回留台灣,可增加國內消費市場能見度,然而國內已有少數既定利基內銷市場,漁民擔憂出現削價競爭,拖垮整體價格與產業。
採訪·撰文=張語屏
台灣石斑活魚外銷到中國的出口狀況,已從10年前2001年產量9397公噸、1.2多億美元的產值,減少到2021年的6121公噸、5400萬美元,出口產量與產值逐年減少將近5成,因此當中國於2021年12月宣告暫停進口2家台灣石斑活魚業者後,有輸往中國的石斑魚養殖業者察覺到產業衰退加上中國禁令,為了設下停損點而不再養殖石斑魚,積極於2022年的初春轉型,改養同樣具高產值的午仔魚;卻未料中國於2022年12月再次祭出禁令,一出手就是針對全台水產品,不僅漁民業者捶心肝,也涉及整體供應鏈包含社區裡的加工業者、育苗場、中間商及出口貿易商。
而對於改養的漁民,面對即將收成的漁獲卻賣不出去,全部得滯留池中,也擔憂初期轉型投下的成本,加上大漲的飼料費用,恐成為壓垮漁民生計的最後一根稻草。
養殖業者從石斑魚改養午仔魚再次面臨難題
屏東縣林邊鄉是養殖石斑魚和午仔魚的重鎮,養殖面積約占全台7成比例,且有7成以上產量皆輸往中國,占輸中產值前3名,在2021年有8.36億。林邊區漁會總幹事陳忠敏表示,雖然在2021年底就有和漁業署初步討論屏東主要養殖石斑魚和午仔魚的因應措施,然而每一種魚種產業,從養殖到銷售的策略皆不同,當顧及石斑魚可能遭受禁止進口中國的危機之後,漁民其實已紛紛轉養午仔魚,然而2022年底的全面禁銷衝擊直面而來,漁民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根本應變不及。
賣不出去的魚 降低周轉率與價格、增加成本利潤減少
由於碰上俄烏戰爭與通貨膨脹,飼料原物料成本大漲,陳忠敏也是午仔魚養殖業者,他談到養殖飼料在2022年一年內已調漲4次,原本每包20公斤的飼料從900元左右,到2023年1月已漲破千元,他每公頃放養約5萬台斤的魚,餵養約需3000包飼料,而每公頃只因飼料漲價,便多出近30萬元的成本。再加上現在無法立刻銷售,會讓漁獲價格下降,陳忠敏說,若每台斤漁獲的池邊價降到90元,就會嚴重影響漁民生計。
陳忠敏說,他與其他漁民是在2022年的5月至6月時放入午仔魚魚苗、飼養到2022年的年底,原本約半年左右時間即需捕撈,但現在突然遇到禁止,這些賣不出去的魚,就必須持續餵養,「但是會產生兩種狀況,一種是在未來銷售管道未明朗情況下,勢必增加養殖成本;第二種則是周轉率降低,也會面臨到午仔魚母魚開始繁殖,體型會變瘦小,要再養幾個月才會恢復原本體型和成長,增加管理成本、減少利潤的空間。」
內銷市場能做到的事 協助產業鏈、力拚周轉率
以純海水養殖生食級的龍虎石斑魚養殖業者魚社長創辦人蘇德威表示,他的養殖面積約有1分地,每年約有4~5萬台斤產量,雖然養殖面積不大,但他力拚周轉率。而當輸中漁獲賣不出去,便有漁民減少養殖量,蘇德威指出,也會同時影響定期供應給漁民石斑魚苗的育苗場,被迫減少育苗供應,另外還有中間的盤商、貿易商等,等於這個輸中禁令影響的就是整個石斑魚產業上中下游。
先前蘇德威與產銷班合作,購入養至約12兩重的龍虎石斑魚,每年也委託正修科大超微量研究中心的精密檢測、確保零檢出。「不過養殖1年到1年半、體重約1斤半到3斤重其實就要賣出,極限最重是6斤,龍虎石斑魚長愈大會因環境而受限,長到6斤重時就會開始成長緩慢。」如果續養,整體成本就會拉高,也無法持續採購魚苗,因此現階段追求周轉率對蘇德威而言就很重要。
魚社長創立於2017年,創辦人蘇德威多年耕耘國內石斑魚市場,在外銷中國危機影響內銷市場隱慮之下,仍願拉別人一把,也盼能帶動市場共好,而非擠壓任一方。(張語屏攝)
若未鞏固國內市場養殖價格 最怕由外轉內漁獲削價競爭、拖垮整體產業
專攻國內市場的蘇德威,中國的禁銷事件雖然沒有對他有直接衝擊,卻會有間接的影響,他表示,「原本穩定供貨給國內市場的養殖魚價,突然擠滿了原本9成以上輸往中國的業者漁獲,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市場上的『削價競爭』,就有可能會讓銷售價格變得很混亂,且難以回復。」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也對此議題表示,國內市場因魚肉替代性高,當價格一降便環環相扣,水產品市場容易產生波動。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蘇德威認為整體而言,中國封殺在短期內對台灣漁業貿易衝擊很大,也重挫養殖漁民信心,卻也是一個喚醒產業重新調整的重要契機。
盤商與漁民共同考量長遠經濟 而非追求一時利潤空間
「整體產業應該更加嚴肅地看待與重視自己的養殖環境、養殖方式及產品創新,同時,中間商也須重新檢視用心的養殖業者,應共同考量長遠的經濟,不要為了一時的利潤而長期壓低漁獲價格。」蘇德威坦言,漁民最痛苦的就是承受盤商浮動的喊價。
「養殖業非常需要中間盤商的存在,他們是產業重要的調節角色,當有業者專攻一級產品,同時也需要有人疏通合格的二、三級產品,來供給不同消費市場及通路。」蘇德威認為,在遭遇貿易困難的同時,整體業者能伸出援手、相互幫助,希望讓利益被擠壓的漁民能減少一點。
短期間面對留在台灣的漁獲,除了仰賴政府補助、提供助銷方案,陳忠敏也認為漁民應該要變通轉型,他建議漁民在下一季度需設立停損點,減少放養量也減少養殖成本,提供魚群生長空間,同時尋找新的銷售管道。銷售業者及中間商若願意與漁民共體時艱,不刻意壓低整體漁價而打亂既有的利基市場,當消費者更有機會買到以往少見的經濟魚種如石斑魚、午仔魚,也會逐漸培養國內買氣,有望形成多方互惠的市場,才是台灣歷經此次重大打擊的重生之路。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拓銷難題】水產輸中卡關 轉移外銷市場有多難?
▶政策輔導不應虎頭蛇尾!引導水產漁業勇於脫離舒適圈才是長久之計
▶為何台灣漁業遭中國封殺、大宗水產經濟命脈只能任憑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