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在2021年5月遭遇另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全台餐廳隨即停止內用,也有不少餐應因此暫停營業,然而,對於提供海鮮食材的養殖業者而言,卻面臨到養殖水產持續成長,但是銷售時間拉長、養殖成本增加的問題,而因為台灣養殖業者登記比例也不高,更難申請紓困補助。

撰文·採訪=謝承學

2021年5月台灣遭遇又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隨即在5月19日宣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更在5月28日宣布餐廳禁止內用,疫情變化不僅嚴重影響餐飲業者,主要供應食材給餐廳的台灣養殖水產業者,同樣苦於餐廳需求減少,魚蝦都成熟了卻無法賣出。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表示:「產銷順暢是很重要的事,但疫情讓銷售通路出現一些困難。」他指出,對養殖漁業最大的問題是因餐廳端需求量減少導致「銷售時間拉長」,使得養殖成本包含飼料、電費、租金一併增加。

以往銷量充足時只要一次雇工採收,但受疫情影響銷售時間拉長、叫貨量減少,需要分多次出貨,讓養殖和人力成本都增加。(圖片來源:侯彥隆提供)

疫情致泰國蝦訂單銳減 1個月損失逾億元

屏東縣是全台泰國蝦養殖量最多的地區,但受到近期疫情的影響,「現在來看光這個月(5月中到6月中)損失就超過1億。」屏東縣潮州鎮水產養殖協會理事長王榮良表示,泰國蝦的主要銷售通路有8~9成都賣到泰國蝦餐廳、釣蝦場,如今都因疫情關閉了,「蝦子都成熟了卻賣出不去。」屏東縣農業處副處長陳歐泉也指出。

飼養成本不斷增加 飼料供應也被迫中斷

由於沒有訂單,泰國蝦就繼續放在池子裡,但飼料、電費、租金等成本支出只能不斷墊加上去,王榮良說明,隨著泰國蝦越長越大,飼料量也會隨之增加,「增加的飼料與蝦子換肉率根本不成比例。」而他也坦言,更大的問題其實是:「連飼料都沒有。」

王榮良表示,泰國蝦養殖戶與飼料業者有「口頭上的契約」,每次蝦子收穫後要販售時,都是由飼料業者負責販售泰國蝦,售出後扣掉飼料費用再交給養殖戶,然而,在近期疫情期間由於泰國蝦難以銷售,王榮良指出,飼料公司不僅沒辦法幫忙賣,甚至擔心養殖戶因疫情付不出飼料費用,如今連飼料都不出貨。

若飼料不足,王榮良表示,飼料餵太少泰國蝦會自相殘殺,即使有些蝦逃到陸上,也會因為太陽太大被曬死,他直言:「賺錢一起賺,但賠錢卻是由養殖戶自己承擔!」

低溫物流供不應求 文蛤還沒賣出就遇天災死亡

文蛤養殖戶也受到疫情嚴重打擊,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曾鴻胤表示,當地文蛤的銷售管道也以小吃店、餐廳為主,疫情爆發後餐廳關閉導致銷量銳減,對此,彰化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也指出,全台低溫物流車供不應求,就算透過網路方式銷售,販售的量也相當有限。

再者,侯彥隆表示5月初文蛤價格偏低,再加上疫情影響銷售量少,養殖戶幾乎沒有利潤,不過據他觀察,近期文蛤價格逐漸回升,推測是疫情逐漸趨緩所致。

此外,不只受疫情影響,近期西南部地區遭遇數次大雨,造成養殖文蛤的海水變淡,文蛤大量死亡,養殖戶損失慘重,甚至連賣的機會都沒有。

文蛤的銷售通路以餐廳為主,網路零售的量太小,對產業幫助不大。

網購宅配並非萬靈丹 須考量水產種類和實際執行面

為因應疫情導致實體銷路封閉,主管機關大多建議養殖戶可以採取網路販售、冷凍宅配的模式來解決,對此,王榮良表示,雖然隨著泰國蝦賣不出去的消息曝光後,有許多民眾打電話來希望購買,然而,他指出,首先當地養殖戶大多不懂如何從接單、包裝到出貨,甚至有不少人不識字,根本無法自行販售,再者,王榮良説,網路或電話訂單一筆10斤就很多了,但泰國蝦在捕撈時不能少量捕撈,捕撈時容易驚動蝦子導致脫殼,導致留在池中的蝦子死亡率會大增。

而在冷凍宅配部分,侯彥隆坦言:「泰國蝦就是不適合冷凍宅配的水產。」他解釋,台灣幾乎所有泰國蝦都是活蝦料理,冷凍後會影響蝦肉口感,大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因此他認為泰國蝦確實是本次受疫情影響特別嚴重的水產之一。

而在文蛤養殖方面,曾鴻胤直言:「沒有超前部署,宅配販售效益不高。」他解釋,雲林文蛤養殖大多是定點供應,也就是賣給特定餐廳業者和魚市場,一次的出貨量都高達上萬斤,反觀宅配販售的效益與遠遠不及,只能稍微減緩販售壓力。

養殖登記不確實 紓困恐怕看得到拿不到

針對本次養殖漁業業者面臨的困難,雖然行政院立刻就推出紓困方案來因應,但事實上紓困不一定能幫助到所有養殖戶,即使符合資格,實際效果也有限。

原因就是台灣各縣市養殖漁業養殖登記程度不一,例如屏東縣雖然為全台養殖大縣,養殖登記比例卻不到5成,而根據農委會的紓困規定,養殖業者必須有養殖登記才能請領補助,這讓不少養殖戶是「看得到拿不到」。

王榮良舉例,雖然屏東縣政府近年積極輔導與推行養殖登記,但以當地泰國蝦養殖戶為例,大部分養殖池的土地皆來自承租,但這些土地幾乎都不是登記為養殖用,也就是說,現下若要讓養殖戶成功申請養殖登記,地主需要冒著土地使用項目不符可能被罰款的風險,因此地主通常不願意配合養殖戶進行養殖登記。

陳歐泉坦言,屏東縣養殖登記的狀況不佳,尤其泰國蝦養殖戶有養殖登記的比例僅有15%,但他也提到近期已召開多場說明會,且順利發出100多張養殖登記,希望能有助於維護養殖戶的權益。

無法及時申請養殖登記怎麼辦?漁業署:先申請其他部會補助

而對於屏東縣整體養殖登記狀況不佳的情況,陳歐泉解釋,屏東縣很多養殖戶不了解養殖相關法令,經常認為可以種菜應該也可以養魚。但根據《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依程序土地須先申請作為水產養殖,之後才能挖池塘,接著便是申請養殖登記。

至於目前不符合規定的地主、養殖戶是否會因申請養殖登記而受罰,陳歐泉表示屏東縣政府為了加強養殖登記申辦,在法規上有放寬,並成立專案輔導小組來輔導養殖戶完成登記。

對此,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也表示,屏東縣養殖登記的比例在近幾年的努力下有持續上升,會繼續協助屏東縣推動輔導計畫,減少領不到補助的情況。對於還來不及申請養殖登記的養殖戶,他建議由於經濟部、勞動部也都有各自的補助項目可以申請,或是有農會、漁會身份者也會有相關補貼供領取,建議可以先申請其他單位的補助。

疫情下網購水產接受度上升 林國平:會輔導養殖戶採用網路銷售

面對疫情對養殖漁業的打擊,林國平表示,疫情確實對於水產銷路影響很大,目前業者的因應措施主要為冷凍或宅配銷售,大部分水產採取這些方式都能解決一定程度的銷售通路問題。

根據漁業署將疫情第三級警戒後一個月(5月18日到6月18日)與前一個月比較後發現,水產品交易量與成交平均價分別都提升0.6%、1.6%,三級警戒期間反而不減反增,對此,林國平坦言他也有點驚訝,但他解釋,市場價格和成交量短期內本來就會有小幅波動,且他指出從2020年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越來越多人接受網購食品,尤其在北部數個人口較密集的縣市更是如此,漁業署推測這是成交量與價沒有如預期般減少的原因。

林國平也特別提及泰國蝦養殖業者的狀況,他表示,漁業署了解冷凍對泰國蝦的影響,但屏東縣泰國蝦自2020年起已開始嘗試冷凍後販售,面對這次疫情能稍微緩解銷售壓力,對此,陳歐泉指出,從2020年起,屏東縣政府就陸續在賣場販售冷凍泰國蝦,希望能改善民眾對於冷凍泰國蝦的接受度,不過他也坦言,經冷凍處理的泰國蝦成本較高,目前接受度也偏低,需要藉著多推廣來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而他也盼望漁業署對於泰國蝦養殖最多的屏東縣提供更多經費和研究資源,希望能克服冷凍泰國蝦的問題。

此外,對於網購、冷凍宅配等多元銷售方式,林國平示漁業署有規劃經費讓各縣市進行輔導,而農委會每年也都有撥經費供各縣市政府行銷農、漁產品。

台灣可借鏡國際經驗 順應消費者趨勢

事實上,2020年當疫情一波波爆發,全球水產就已經遭遇過目前台灣遇到的問題,那台灣在面對這一波嚴峻疫情的考驗,餐飲觀光產業死寂下,面對賣不出去的水產養殖業者該怎麼辦?

當時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就表示:「新冠疫情改變了消費者喜好,鮮魚需求雖然降低,但隨著大家希望囤貨不易腐爛的食物,包裝、罐頭、冷凍海鮮加工品需求提高了!」再者,有些業者投入海鮮網購、配送食材鮮盒等零接觸通路,也有養殖戶開始冷凍已經長至成熟大小的養殖水產,等時機到了再賣。這都是台灣當前可以參考的做法。

台灣水產養殖仍相當仰賴實體通路 應藉此機會改善既有問題

「短時間可以硬撐,但長時間真的無法。」侯彥隆指出,無論是採用多元銷售方式,或是政府對養殖業的補貼,對於生產端的援助效果相當有限。林國平也坦言實體銷路仍是台灣水產主要銷售管道,並承諾漁業署會持續提供協助。

本次疫情讓台灣水產養殖措手不及,卻也因此發現既存問題,在無法預測未來何時會再面臨疫情爆發的情況下,這次便是改善的最佳時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橫跨20國海鮮調查報告:快夭折的網購海鮮市場,疫情成為銷售推手
新冠肺炎帶來的「新常態」是什麼?全球6大消費趨勢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