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減塑相關政策在台灣推行已有20年,最早源於2002年由當時的環保署長郝龍斌宣布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在2022年7月1日《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正式開始實施,環保署表示,此政策願景欲讓民眾「行為改變」,從源頭減塑,全民共同努力朝「淨零碳排」邁進。

採訪=林玉婷
撰文=編輯部

「今年(2022年)初在肯亞舉行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了《全球塑膠公約》,會議聚焦討論塑料污染。而近年來,環境永續議題便一直是全球注目的焦點,台灣當然也希望跟上世界的腳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以下簡稱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祕書王嶽斌在《食力》獨家採訪時這麼表示。

根據環保署「110年度一次用塑膠產品源頭減量工作計畫」統計,台灣人一年的一次用飲料杯使用量高達40億個,這驚人的數字讓環保署也感到相當震驚。同時也更成為台灣必須加緊腳步減塑的理由,否則減塑步伐可遠遠趕不上台灣土地上製造塑膠製品的速度。

台灣一次用飲料杯高達40億杯!為環境著想 減塑刻不容緩!

2022年7月上路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新制,主要針對連鎖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及超級市場四大類業者做出規範,對於自備環保杯的民眾應提供至少5元折扣;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自2023年1月1日起,應有至少5%的門市免費提供循環杯供民眾借用,且一次用飲料杯年度減量率至少須達15%,未達目標時,業者須提報減量精進計畫。

2022年的新政策顯見瞄準的塑膠品項是一次用飲料杯,背後隱含著環保署對於台灣減塑政策20年累積的洞見。

非限用型政策成效不佳 一次用飲料杯政策升級

當問到為何環保署決定將目光聚焦於一次用飲料杯?王嶽斌向我們娓娓道來:「其實早在2011年台灣就有關於外帶飲料杯減量的政策。2011年公告的《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正是希望透過『獎勵金』提高民眾自備環保杯的意願,然而遺憾的是實施後,發現民眾自帶環保杯比例仍不高,可見『非限用型』的政策其實成效並不佳。」

王嶽斌表示,這也是為什麼2022年環保署再次將重點放在一次用飲料杯減量,希望升級一次用飲料杯政策強度。

從源頭「行為改變」! 用政策改變民眾生活習慣

而想要降低「40億」如此龐大的一次性飲料杯數量,王嶽斌認為還是從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切入最有效。

王嶽斌說到:「減塑也是2050淨零碳排政策很重要的一環。」「淨零轉型5大配套」包括社會制度、綠色資金、行為改變、公正轉型及國際合作,而本次政策中的「自備環保杯5元折扣」正是試圖改變民眾消費習慣,屬於5大配套的「行為改變」。

將循環杯納入政策規範 是為解決消費者沒帶杯子的痛點

本次政策除了自備杯5元折扣外,還將循環杯的概念納入,這是國際鮮見的做法,雖然業者表示配套制度還需要完善規劃,消費者對於循環杯的概念不熟悉、更擔心衛生安全問題,對此新制普遍抱持不樂觀的態度。但明知可能有這些疑慮,為何環保署還是要推?

王嶽斌說道,很多消費者其實有環保意識,但總是有沒有帶環保杯、卻想要喝飲料的時候,「這是考量到在試圖改變民眾消費習慣時,發現許多消費者對於飲品的購買是『非計畫性的』、『心血來潮的』,而如果有了循環杯正好可以提供這些臨時起意的消費者解方。」因此環保署才將循環杯機制納入規範範疇。

先從一次用飲料杯使用量大的連鎖飲料、速食、超商通路下手 若能成功、減塑進度就能大躍進

連鎖飲料店、速食店、超商、超市與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110年度一次用塑膠產品源頭減量工作計畫成果報告」,上述四大類業者在2020年一年的免洗飲料杯(塑膠、PLA、淋膜紙)使用量分別為:17億1782萬個、8751萬個、4億2431萬個、2222萬個,總計22.5億個飲料杯,重量達27504公噸,佔了超過總量一半。

除了此四類業者在一次用飲料杯產品的銷售量龐大,且與消費者觸及率高,王嶽斌表示,連鎖品牌對於企業形象更加重視以及它們在消費市場的影響力大,因此決定由上述四類開始輔導轉型。

業者、消費者全民齊心!一同為台灣謀取最大環境利益

然而「減塑」意識的推行光靠政策的限制足夠嗎?「提供折扣金」對業者可能會有增加成本的疑慮,同時對民眾來說「習慣建立」的路上可能會感到不便。

對此王嶽斌說:「單就金錢利益來看這個政策,業者確實可能增加的一些成本,但所謂『成本』應該更宏觀地看到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對環保署來說,制定政策時必須最優先考慮『最大環境利益』。」

也因此,此政策希望動員全民的力量,業者和消費者齊心共同承擔環境成本,業者承擔折扣金,而消費者承擔自備杯子的些許不便,一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政策沒有想像中的強硬?業者「精進」的心才是重點!

儘管「立法」規定給人的觀感有些強硬,環保署表示有與業者進行溝通。除了施政前的一年前(2021年)發公文進行預告外,在北中南皆有開公聽會來研商此草案。

王嶽斌說道:「其實環保署也有些無奈,與各大業者聯絡時,較難直接與業界高層聯繫,各品牌或許因此有資訊傳遞延遲。若是能直接與品牌高層溝通,品牌方的執行時間也會更充裕,這點有些可惜。否則其實台灣各企業品牌高層對於此類『為環境福祉牟利」的行動都是樂見其成的,企業由上而下推進改革應該可以進行得更順利。」

但超乎環保署預期地,業者最終推行時程比他們預期的還快,例如:麥當勞在2022年6月1日便已經開始有自備飲料杯購買飲料的5元折扣,早於政策規定1個月。

另外,王嶽斌再補充說道:「其實關於循環杯的部分並沒有大家想的強硬!」此政策是以配合法令做廢棄物減量為最主要目的,初期以輔導、勸導為主。故對業者規定看似強硬,但若是沒有達到減量率15%,其實並無實際罰則,業者僅需於政策實施第二年(2024年)提出精進計畫,若沒有提出改善計畫才有罰鍰。僅「5%門市提供循環杯」的比例才是強制必須達成的,但門市的地點是品牌可以自行選擇的。而且政府並無規定要自行開發循環杯系統,飲食業者也可自由選擇與現有的民間循環容器業者合作或共同開發。

台灣減塑20年 一步一腳印盼能帶動民眾環保意識

「減塑」一概念最早被納入台灣法規已是在距今20年前。2002年,當時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署長郝龍斌宣布,自該年7月1日起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是為台灣減塑的第一個里程碑。

其後20年台灣實施了一系列減塑相關政策,由「限塑塑膠袋、免洗餐具、生鮮托盤」到2011年曾推行的「一次用飲料杯的回收獎勵金」再到2019年「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以及最近期引起熱議的「環保新制」——《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減塑政策涉及的商品範圍也逐步擴大。

對此王嶽斌表示,「減塑」是一個長期不斷滾動修正、檢討的政策,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並非一蹴可幾的。

政策引領全民向前 減塑之路永不止歇

如想將環保、減塑的習慣深植台灣,不論對消費者或是業者來說都必定得經歷一段「陣痛期」,但對政府來說制定這樣政策是「必要之惡」,同時也是為了環境的至善行動。

王嶽斌說到:「政府立法與業者行動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政策不訂,業者很難主動準備好要轉型,而我們生活環境的負擔卻仍隨著經濟的成長持續增加。因此環保署率先踏出這重要的一步,訂立政策,讓全民有共同前進的目標。」

同時,為了達到「永續環境」的願景,環保署還望持續前進,本次一次用飲料杯的源頭減量是民眾生活轉型很重要的一環,但也僅是達成最終永續目標的其中一步。王嶽斌表示,除了連鎖超商、速食、超市、飲料店外,台灣人民生活中可以減塑的空間還很大,比如:外賣食物、傳統市場、早餐店等等,都還每天持續製造大量塑膠垃圾,淨零碳排需要全民共同努力。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用經驗創造新價值!全家循環杯從LINE會員綁定到杯體設計 無處不講究
走在法規前的減塑先行者!台灣星巴克自備杯折10元已推動24年!
跳脫成本結構思維!統一超盼用全台破6千家門市養成綠色消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