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對於禁止日本福島五縣全部食品進口的管制政策已從2011年3月持續到2019年,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究竟現行台灣只以「地區」來禁止日本進口食品,會比以科學檢測的「風險」管制來得好嗎?2020年該怎麼調整管制政策才是台灣該仔細考慮的方向。
採訪=林玉婷、葉佩珒
撰文=葉佩珒
你真的了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背後的意義嗎?根據《食力》統計2018年最受Facebook網友熱議的十大食安事件排行榜中,「日本福島五縣地區食品」進口管制議題,登上聲量排行榜第2名,討論聲量高達961,836,僅次於現在還在延燒的非洲豬瘟疫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核災事件後,各國大多立即暫停日本福島縣與鄰近的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共5個縣市的食品進口,台灣社會後續對於到底要不要開放進口這5縣的食品變成每年必要的討論議題,而在2018年還因為「反核食」進入公投、最後更是過半數通過,因此2018年的討論熱度更勝以往。然而,民眾對於「核災地區食品」的風險性真的了解嗎?大家是怎麼判斷台灣該不該進口的呢?
已經不用擔心核災污染的風險了嗎?
在關於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政策中,民眾最常出現的疑問便是為何近年來各國對於日本食品的進口,趨向解除或放寬為管理方向,難道真的不需要擔心日本食品的安全性了嗎?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各國會修改日本食品的進口管制,是以科學證據為依據的,核災食品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銫、鍶等核種,其中,碘-131的半衰期僅7~8天,因此不需太過擔心,另外,銫-134的半衰期約2.1年、銫-137約30年、鍶-90約28年,而各國間的檢測管制則是以半衰期較長的銫作為管控指標,經過多年後,其他半衰期更短的核種所具的風險值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各國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的輸入限制也才會根據風險評估逐漸放寬。
半衰期(Half-life)是指某種特定物質的濃度經過某種反應降低到剩下初始時一半所消耗的時間。
另外,真正的「核災」發生處福島生產之食品,其實從未提及要開放輸入至台灣,然而「核食」這兩個字的濫用卻導致民眾以為進口至台灣是受到核災輻射污染的食品。
相較各國紛紛鬆綁 台灣的臨時政策卻走了8年!
日本311核災事件發生時,各國皆因緊急應變考量採取「地區式」的管制,也就是禁止包括福島在內附近縣市的食品進口,到了2014年時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都已解除管制,而歐盟、美國、韓國、中國也因應狀況調整了管制條件,到了2018年時已有29國「完全解除管制」,代表著這29個國家已經將日本核災地區的食品與其他國家的食品進行同等的管制政策,不再因為該地區曾經發生核災而有不同的管制措施。
雖然在這將近8年的時間內,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放寬或是解除管制,但就算不全面開放,也有不同程度的政策調整。例如美國與歐盟都多次調整管制政策,目前美國仍限制日本14縣的食品輸入,但皆是以「特定品項」須檢附輻射證明來進行風險管制,而不是只限制「特定地區內的全數食品都不能進口」。另外,歐盟則是未禁止日本任何食品的輸入,僅要求「特定地區的特定食品」需檢附輻射證明。
由此可知,不管放寬輸入地區或者加強品項管制,各國已逐步進行調整以因應日本地區食品可能存在的輻射危害風險,然而,台灣對於禁止福島五縣全部食品進口的管制政策已從2011年3月持續到2019年,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在「禁止開放日本五縣食品」發起公民投票連署時,便曾發表聲明,認為在毫無科學根據下持續如此的進口管制措施,將會對日本與台灣的友好關係造成傷害,因此希望台灣的有識之士能夠冷靜的判斷。不過後續不只公投連署成功,2018年11月24日反核食公投也高票通過,因此台灣的維持了將近8年的「臨時性政策」,將繼續延長至少2年。
輻射專家李俊璋:當有具體研究數據佐證時,就該重新檢討政策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李俊璋全程參與了台灣制定臨時性政策的經過,李俊璋回應制定政策的初衷,「當時在無任何日本核災食品危險性確切資訊的情況下,為了食品的安全性,因此決定禁止日本五縣地區食品的輸入」。
李俊璋說明,到了2015年時,因為已有許多檢測資料與數據分析統計結果可以明確了解哪些日本食品具有風險。「從一切未知的狀況進入到有依可循後,照理說台灣已可以更新管制的方向來達到真正的食品安全管制。」李俊璋接著解釋「臨時性政策是因為沒有資訊而進行盲目的管制來保障食品安全,現在已經有資訊了,為何我們還要繼續進行盲目的管制?」李俊璋強調應該改用「風險管制」的方式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日本進口食品。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也說明,「所謂的『風險品項管制』是只要還有輻射風險的食品品項都應該禁止輸入,而不限於日本五縣市」,強調目前世界各國多是採取這種符合科學且有效率的管制方式。
許輔舉例,由日本的監測數據發現,福島北方岩手縣的蕈菇類有輻射風險,但是以目前的限制進口區域卻不包括岩手縣,因此使得真正有風險的岩手縣蕈菇卻仍然可以進口。強調目前只管地區不分風險的管制方式,反而讓真正有風險的品項成為漏網之魚。
我們該如何相信日本進口食品的安全性?
也有民眾質疑,若真的改為風險性管制,政府真的能管得好嗎?許輔對此表示「我國食品與國際間各國的輻射標準相比,標準相對較嚴格;邊境抽檢方式、抽檢率,也都不亞於世界各國」,說明台灣的檢驗方式跟世界都是同步的,與他國無異,皆是測試「銫-134、137」,且自2011年3月15日起至2018年6月3日止,台灣檢測共12萬批以上的日本食品,檢驗結果也皆符合法規相關規定。換句話說,從311事件發生後近8年以來,台灣「並沒有輻射物質含量超標的產品進口」,且台灣年平均會抽樣1~2萬件的日本進口食品,跟全世界相比,台灣的抽樣率非常地高。
另外,也曾有人質疑「鍶-90」的危險性,認為政府只測銫-134、137是不夠的,對此李俊璋表示「環境中較可能存在的就是銫-134、137」因此檢測銫-134、137就能夠涵蓋多數可能存在的輻射污染物質。且許輔也說明,因為測鍶-90所需要的天數至少要2天,而一年要測上萬件是不可能達成的事,也因為目前的輻射檢測法和歐盟、日本相同,並且依照歐盟公佈的法規,銫以外的核種釋出到環境的劑量是有限的,因此才不需對鍶或是其他的核種進行檢測。
公投通過只是暫緩兩年討論,但同時也讓台灣陷入外交貿易困境
目前政府必須遵照公投法規定,兩年內必須維持不准福島五縣食品進口的政策。許輔表示,核食議題複雜性高,不只關係到食安問題,也關係到外交與各黨派的政治立場,因此與民眾的溝通在執行上相對困難,但如果沒有好的溝通方式,便會形成溝通無效或者人民只收到片面的訊息的後果。除此之外,核食議題每年的討論會如此激烈,也牽涉到了人民對於政府把關食安的信任度,未來政府需做好所有的食安管理,強化國人對政府維護食安的信心,才有助於解決人民心中的疑慮。否則在公投後的兩年,也就是2020年若要重新開啟討論時,亦無法建立人民對於政府管制日本進口食品的信心。
另外,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表示「反核食公投」的通過也可能會影響到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的機會,對此,許輔表示行政院希望日方能尊重國人公投的決定,也希望台日外交與經貿不因此受到影響,因為食安、國貿皆應該「雙贏」才能有利台灣發展。
別讓對食安的恐懼走在科學證據之前
其實,飲食的安全性是全民共同關心的,誰都不希望吃到危害身體的食物,《食力》詢問多名台灣主要進口日本食品的代理商,皆表示一切皆會依循政府的法令進行進口,因此絕不會進口包括福島五縣的日本食品,對於政府未來的政策也仍在觀望中。然而「反核食公投」牽涉的議題廣泛,人民收到資訊卻不夠充足,加上「核食」本身就是一個不夠精準的用詞,容易讓民眾覺得只要政策放寬後進口的商品便是已受到核災輻射的污染的食物,難以認真評判議題真正希望探討核心。
總而言之,公投通過後台灣對於五縣食品的管制措施在2020年11月前應已不會改變,未來在國際貿易上是否會受到影響也還是未知數,但以最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就是人民所擔心吃到有輻射殘留的食品角度來看,現行台灣只以「地區」來禁止日本進口食品,會比以科學檢測的「風險」管制來得好嗎?公投之後的兩年內,此議題討論不應停止,反倒是2020年之後該怎麼辦,才是台灣該仔細考慮的方向。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日本食品輸台吵什麼?歷年事件讓你一次掌握
▶非洲豬瘟防疫及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政策,該聽科學還是民意?
▶非洲豬瘟和日本核食已經夠複雜了,網路謠言麥擱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