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感情世界裡有亙古名言「愛的越深,傷的越深」,這句話用在食品業者上,再貼切不過。從事食品通路產業雖沒有深厚年資,但憑藉與長期與上游(食品原料商)、下游(消費者)溝通,也可逐漸應證這句名言的真切。
撰文=連鎖餐飲管理幕僚 Bryan.Wu(化名)
感情世界裡有亙古名言「愛的越深,傷的越深」,這句話用在食品業者上,再貼切不過。從事食品通路產業雖沒有深厚年資,但憑藉與長期與上游(食品原料商)、下游(消費者)溝通,也可逐漸應證這句名言的真切。
一直以來,作為業者的我們都照著法規進行,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業者、消費者所擔心的食安議題,但國家農產品、食品追溯的制度、辦法,隨著政權移轉更動,每4年就有一次變化的可能性,再加上認證成本增加幅度大,農產品或是原料供應商,全力配合政策的意願極低。越有籌碼的供應商,越容易持觀望態度,政府推動效果差,同時消費者霧煞煞,問題自然大量浮現。
當消費者在販售平台上找不到可信食品來源時,便從資訊不足或是錯誤的資訊裡找答案,衍生成為對原料業、食品業莫大恐懼及抗拒。身為業者的我們,除了盡可能選擇經公司「自主內部把關」的原料,也盡量扮演起源頭跟消費者中間的橋樑;除了增進公司形象外,也傳輸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給消費者,但不論是面對上游的不穩定、下游消費者顧慮,食品通路業者永遠都是夾在這兩者之間,戰戰兢兢地找尋平衡點,不論誰受傷,食品業者也會一起受到波及。說食品業者是最擔心食安問題的一方,完全也不為過。
當消費者對政府失去信心後,會導致怎樣後果呢?舉個例子,當我們跟消費者告知使用原料為「有機栽種」、「產品追溯系統」、「生產履歷」原料時,竟有部分消費者產生排斥、不信任的心態,導致銷量驟減!部分消費者認為:「怎麼可能有機的東西這麼便宜」「生產履歷都是騙人的啦」,這對食品業者來說,是多麼無法置信、痛心!當仔細挑選原料、用心研發產品後,竟然面對如此巨大莫大冤枉,欲助臺灣農民、提供安全放心的原料的「心」,頓時碎了一地。
久而久之,通路商不願意再做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事情了,取而代之是使用安全、堪用即可的原料。回過頭來,使用好原料的廠商不論「裡子」沒掙到,連「面子」也失了,還成了業界內的笑柄,而消費者依舊成為了最後受害者。
而在消費者眼裡,我們成了騙子;一個曾經用心付出卻受重傷的騙子。期待在未來的日子,某個商家要推薦你好品質的東西時,不妨多聽聽他們的推薦,理性判斷真確度,若行有餘力,價錢合理,也可以為用心做食品的人加油、打氣。
在食品與消費者的互信行為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佔有絕對的影響力。不論是食品藥物管理署、農糧署、農委會等政府機關,皆須有建立一種『相信專業』態度的絕對信心,需進行正確的風險評估,讓國家決策走向正確方位,需避免外界質疑政府對於食品安全評估,受到利益團體影響,進行利益迴避、建立公信力。
在過程中,業者應要共同評估討論,「業者不適當評估者,但可提供業界聲音」,業者能適切說明產業現況,透過問答模式,能避免評估者判斷失準。長期培養消費者信心需要很長的時間,5年、甚至10年以上,除了消費者信心建立外,也須讓業者得知「追求高品質,長期來說是可以獲利的!」,這2點須仰賴國家對於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的落實及延續性,在臺灣目前食安動盪的時期,政府及大型企業必須拿出誠意,擔起大任,才能讓真正的食安落實在消費者口中。
延伸閱讀
▶【認識食品人】流通業的辛酸與心酸 你的便利是我爆肝換來的
▶【認識食品人】食品處處是細節 包裝設計也要搞懂繁瑣法規
▶經營餐飲業沒有捷徑 所有細節都需要最佳化管理|春水堂協理劉彥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