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每日三餐,該怎麼環保減碳,吃出健康活力?灃食智庫李偉文醫師強調回歸自然,尊重食物鏈,讓土地和海洋活得下去,人類就能存活,「當你舉起筷子時,儘量多吃蔬榖少吃肉,食當令,吃在地,別吃奶奶都看不懂的過度加工食品,拿回食物主權才能改變世界。」
整理=編輯部
每日三餐,該怎麼環保減碳,吃出健康活力?灃食智庫李偉文醫師強調回歸自然,尊重食物鏈,讓土地和海洋活得下去,人類就能存活,「當你舉起筷子時,儘量多吃蔬榖少吃肉,食當令,吃在地,別吃奶奶都看不懂的過度加工食品,拿回食物主權才能改變世界。」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2019年4月28日下午舉辦「愛護地球-從舌尖上的飲食開始」良食脈動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傳授飲食的正確觀念與作法,分享如何用行動愛地球,為地球和人類注入生機。
吃自然的食物 慢食讓心靈富足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也要有一德可報天。灃食智庫、牙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主講「從飲食開始愛護環境」時表示,一般人以為要做到這樣,必須犧牲生活品質和舒適度,其實並不會。相反地,會更神清氣爽,心靈富足,正如義大利人1986年開始推動慢食,不吃速食、人工合成品,不過度消費,慢慢咀嚼,鼓勵參觀農場並向小農採買,知道自己吃得很天然,自然愉悅。
吃當令在地食物 支持友善永續環境
日本人說「身土不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順應天然風土與四季的節奏,食當令,吃在地,支持永續且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既是適合的飲食,也能做到愛護環境。李偉文建議,食物運送路程遠在100里(160公里)以外者就不吃,因為冷藏冷凍運送、添加保鮮劑,都消耗化石燃油,有違環保健康原則。此外,還該少吃畜牧肉品,多吃天然蔬菜豆榖,環保減碳,千萬別做個垃圾食品吃過多卻營養不良的人。
吃安心的食物 選擇食物鏈底層來吃
要吃安心的食物,從食物鏈來說,大魚吃小魚,人類又吃大魚,因為當肝腎排解不了毒素時,魚兒會把戴奧辛及重金屬等毒素先儲放在脂肪裡,而大魚累積的脂溶性毒物當然是最高的,吃掉10公克牡蠣,已達一天容許的金屬量、吃50公克旗魚、鮪魚已超過容許量10倍。李偉文提醒聰明攝取,理當不吃多年生大魚及魚翅、珊瑚礁魚類,而要選擇食物鏈最底層的魚類,如水母(海蜇皮)、魷魚、虱目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鯖魚……毒性最低。
一公頃土地可餵養1位肉食者或22個素食者,一頭牛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於開車7萬公里所排放的量,畜牧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六分之一強,也是導致全球暖化的要素。土地是用來耕作的,但卻有70%到80%土地基於畜牧用途而運作,為了一塊漢堡排肉,必須破壞5平方公里的雨林、改種牧草,雨林再也不可能長回來了,「你怎麼選?」他呼籲採行實際行動,透過正確抉擇的吃,拒絕毒素、浪費、休耕、不環保,維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才能成為改變世界的筷子超人。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如何真正落實友善耕作?「溯源管理+農產加工+社群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微小但重要的包材革命!塑料包裝龍頭Aptar怎麼用瓶蓋翻出環保新價值?
▶我們到底留給下一代什麼?綠色革命首先從餐桌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