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文明發展與工業逐漸成熟,人口數量直線上升,加上二戰後所遺留的火藥工廠改造成為化肥工廠,農民成為農工和大型農企業,生產結構從在地生產配給擴大為全球化的規模生產,產量與土地資源極度的消耗。

採訪·撰文=張語屏

翻開經濟發展史,人類從自然農法務農、自給自足,當文明發展與工業逐漸成熟,人口數量直線上升,加上二戰後所遺留的火藥工廠改造成為化肥工廠,農民成為農工和大型農企業,生產結構從在地生產配給擴大為全球化的規模生產,產量與土地資源消耗似乎無極限。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指出,農業歷史演進,養殖和種植大量的經濟禽畜與作物,主要的糧食卻愈來愈單一化,大規模的拓植與破壞,已經影響無數在地原生物種生態系,「人類已為自己和生態環境造成許多危害,而維持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

維持生物多樣性 減少生物鏈遭滅絕導致生態混亂

避免長年種植養殖高度單一作物、大量使用農藥與破壞而影響環環相扣的生態網絡,自然環境才有機會承受災害的衝擊。「生物多樣性有如一張編織綿密的綱子,當有幾個物種不見、減少或滅絕,原本緊密的網子才可以支撐。」李偉文以食物鏈為說明,有些罕見的生物品種都僅能有一種特殊物種補食、協助傳播,彼此僅能相互依存,其食物鏈僅有一條線,若其中一種滅絕,就會斷鏈,無法存續。但若當生態多樣,就能讓物種命脈永續。

當關鍵生物滅絕 難以恢復生態平衡

李偉文強調,「任何生態系都有其穩固的生態性,而森林就是生態性最廣的區域,包容著多樣生物。」美國在1995年執行「灰狼重現黃石公園計畫」(The Yellowstone Wolf Restoration),源於人類拓植北美洲,避免家園禽畜被獵食而大量捕殺原本為數眾多的灰狼,讓原本可在黃石國家公園受到庇護的灰狼在北美消失,在審慎評估規劃20多年後,放養了31隻灰狼進入黃石公園。

經生態學者與博物學家發現,在灰狼消失多年以來,同時一些原本常見的樹木也愈來愈少見。「因為少了頂級掠食者的存在,會大量吃草、啃食特定樹木的加拿大馬鹿愈來愈多,才剛冒出來的小樹苗就被吃掉。而灰狼也專門獵食馬鹿之外,也是郊狼這類中階掠食者的天敵,進而控制了食物鏈數量與週邊生態,長期下來對恢復生態系有所幫助。」李偉文說,這個例子表示當生態系中的「關鍵物種」消失,有如網路上重要「節點」失效,將導致生態傳播中斷而無法延續,牽一髮而動全身。

75%作物仰賴多種生物授粉 失去平衡將導致滅絕

「半世紀不到的大規模慣行農法種植,人民也已明顯察覺到生態變化。」李偉文說明,在台灣平均每位農民種植面積約1甲多,而美國農民約500甲,巴西則是5000甲,「一位德國研究人員在美國10個受保護地區耗時約近30年研究紀錄昆蟲數量,即使農業行為並非在保護區的郊區,而有害物質隨著風雨流動,產生外溢效果,美國昆蟲數量減少了40%。」

「根據聯合國統計,有75%的作物仰賴各式生物授粉,而最少也有2350億~5770億美元的市值,且實際金額遠於可被統計數字,當生態出狀況,就會影響授粉的昆蟲,進而影響產值、農業和水資源等,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指出,人類糧食作物太高度單一化,將導致生物滅絕。」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專案經理黃梅舒指出,因此保種、保育非常重要。

人為挑選、高度單一化種植 發生疫病將形成糧食短缺

由於人為挑選,我們日常吃的糧食、主食種類其實不多。「經過人工挑選、加上生物自然演化,原生近似種漸漸被淘汰,當主要糧食發生狀況,例如愛爾蘭在19世紀發生長達近3年的大饑荒,衝擊了臨近國家供給,也改變了政治、文化與人口型態,正是源自馬鈴薯受到細菌感染而沒有其他食物來源所引發。」李偉文說明許多生物與農業學者積極保種、留種,正是避免發生糧食因單一化種植而短缺。

選擇友善環境食材 才能守護生物多樣性

「回到友善有機的部落經濟,透過生物防治降低天然蟲害,雖然產量會下降,浪費也會減少。」李偉文認為,無農藥的種植與養殖環境也成為生物的庇護島、同時減少污染地下水和環境,「而雖因生產成本較高、產品價格相對增加,人民日常採購生鮮食品約佔收入約3%,支持友善生鮮就算價格翻倍為6%仍然支付得起,吃得安心、也會儘量減少浪費。」

黃梅舒認為,飲食產業對環境友善,並搭起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樑,食農教育活動引起消費者主動了解食物背後的涵意,並有選擇的能力,讓需求與供給之間更平衡,當消費者參與,生產者與食品業者才會重視並採用友善的食材,為生態保育進份心力。

生態失衡

主要原因:

1、大規模生產高度單一化經濟物種

2、農漁禽畜產業使用過多化學藥劑

解決方法:

1、多樣化生產、擴大有機種植面積

2、以生物防治取代化學防治

3、推動生態保育與食農教育

【本文出自食力Vol.29季刊《迫切的危機-飲食產業的歸零大挑戰》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下維持糧食安全和作物多樣性的最後防線!蒐集超過6萬種樣本的未來種子基因庫設立
聯合國列強達成《公海條約》 台灣漁業即將面臨轉型挑戰
一場刮了10年的沙塵暴 促使美國走上永續農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