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學用落差的問題,光靠學界的改善是不夠的,讓學生有機會直接到業界實習才能更快進步,若不願提供學生接觸產業的機會,學生在畢業前根本無法有任何實務經驗,更遑論還要被要求要有即戰力。

採訪=林玉婷、楊芸甄
撰文=楊芸甄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2017年1月~6月的統計,20~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1.72%,此外全球知名人力資源機構萬寶華公布2018年全球人才短缺調查,有78%台灣雇主面臨徵才困難。為什麼失業率高、缺工率也高呢?教育部統計處105學年資料指出,台灣該年度的大學畢業生高達22萬8793人,為什麼這些人無法為企業所用?

2013年發生油安事件之後,食品專業人才需求孔急,但是這樣的學用落差問題同樣出現在食品業。根據經濟部工業局2016年調查的食品業人才運用現況分析,食品業者認為現今人才運用困難原因,「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求職者專業能力不足、專業人才數量不足」三項平均達到56%。

教授升等制逼得師資轉向保健與生技領域 因此產生食科專業斷層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主任蔡宗佑表示,許多食品業者常常向他抱怨說道,對於學校所提供的人才,往往必須要再多花許多時間及人力資源,才能將畢業生培養成能提供公司貢獻的可用人才,然而全台灣每年有將近有3000位食科系所畢業生,學界不斷提供人才,為何業界總認為這些畢業生不好用,在這之中,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食品產業策進會執行長陳健人表示,台灣教授的升等必須仰賴發表國際期刊的方式,因此有許多教授多轉向容易有新的發現以發表國際期刊的保健食品及生技領域,但同時也造成現今的師資難以培養出具有食品加工專長的學生,然而這卻是目前食品業最需要的專業人才,食科人才斷層現象就此產生。

大學教的是通才、研究所又教出專才 不符合業界即戰力的需求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說道,大學課程多為通才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多為理論的教學,研究所的學系目標也多是進行某一項技術的專研而非領域的專才訓練。除此之外,學校課程缺乏實務操作的機會,陳健人表示,即使現今大多學校在課程規劃上有安排食品加工實驗課程,讓學生在系所自設的小工廠中進行實際操作,然而礙於空間及經費,學校設備普遍有版本老舊及規模小的差異,與業界所使用的不太一樣。

不只學界有教育責任,業界也應該改變

其實學界也在早些年時便意識到課程落差問題,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表示,在面對學界缺少專業加工師資的情形,學校也有做努力,以邀請業界人士授課的方式彌補,並鼓勵學生到產業界實習,解決缺乏實務操作的問題,唯有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才能了解食品業的業態,同時意識自己欠缺的能力為何。另外蔡宗佑也提到,不只學校在做改變,也有學術性組織正在努力協助解決學用率低的問題,例如: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時常會邀請產、官、學三單位做交流,以了讓互相解彼此的需要與困境,並共同討論出改善的方向。

然而學用落差的問題,光靠學界的改善是不夠的,讓學生有機會直接到業界實習才能更快進步,許庭禎也鼓勵學生一定要利用寒暑假時間自己多去找尋實習機會。不過,目前業界對於實習機會普遍開放性不足,甚至多要仰賴老師的人脈關係拓展,業者雖無提供學生到廠實習的義務,但若不願提供學生接觸產業的機會,學生在畢業前根本無法有任何實務經驗,更遑論還要被要求要有即戰力。

台灣食品技師協會理事長鄭揚凱表示,優秀的人才,是需要一次次的經驗累積及層層考驗。當然,業者也要願意投資人才的培育!業界與學界在人才培養上都有該扮演的角色,面對產學落差的現況,應要多相互交流、溝通、分享,以了解彼此的需求,並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

在人才能力的養成上,是產官學以及學生共同要負起的責任,學生要懂得累積自己的能力,學校要適時調整課程以配合現今趨勢,而業界也要給予學生學習的機會,當每個人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用落差的問題才得以改善。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食品業:昔日風光外銷起家,今日卻因食安信心殞落
台灣明明是美食王國,為什麼MIT食品無法暢銷全世界?
食品業必須注意灰犀牛效應!危機管理不是只在危機發生時做公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