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宜蘭縣從2015年開始推行飲食教育,重視縣民吃的安全、在地的農產推廣。除了學校內的食農教育,宜蘭縣也善用休閒農業資源,與特色農村再造,以六級化食農教育作為食育推廣基礎,將全縣各個場域都能成為食農教育的特色場域,讓縣民都能變身食農專家。

採訪=李依文、陳怡岑
撰文=陳怡岑

如果問全台22縣市在食農教育的推廣上,誰的腳步最快?宜蘭縣絕對排得上前段班,不只從2015年就制定出《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已舉辦20多年的綠色博覽會,也成為縣府向民眾展示食育成果的最佳平台。

談及宜蘭縣在食育推廣上的好表現,縣長林姿妙表示,宜蘭腹地不只依山傍海,還跨足原住民與都會區,為了讓食育推廣走進縣民的心,從學校的基礎食農教育,到特色場域的規劃都下了不少苦心。

宜蘭縣2022年的綠色博覽會以「夜光趴踢」為主題,介紹蘭陽平原從溪間到淺山區夜間可觀賞的生態,並推出夜經濟主題遊程,讓遊客體驗並認識宜蘭縣各休閒農業區或休閒農場的特色。(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提供)

17個休閒農區,宜蘭擁有全台最優的食育環境

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底,宜蘭縣以17個休閒農(業)區排名全台第1,比排名第2的南投縣還多了4個。
「論休閒農業的發展,宜蘭縣的確發展得比較早」宜蘭縣農業處副處長蘇文甲表示,從1992年《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現稱《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頒布以來,宜蘭縣就積極輔導觀光農場、果園的設置與轉型,以休閒養生為策略,使休閒農區能結合環境與綠色農遊資源,成為宜蘭食育推廣中,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宜蘭縣的休閒農業區除了數量多,為區域帶來的經濟價值也不容小覷。據農業處觀察,近年來宜蘭縣以「休閒養生」為主軸,串連各地休閒農區以及周邊觀光景點,發展綠色博覽會、童玩節等大型指標活動,平均每年可創造28億觀光產值,及800萬觀光人次。

串連發展的區域旅遊商機,也使業者主動求新求變,不只是將部分園區改造為農遊場域,也開始研發產品以及教育課程,透過遊客消費與校外教學遊程,來增加園區的收入。位於宜蘭縣礁溪鄉的甲鳥園就是一個代表案例,在2018年由傳統鴨寮轉型,不光做園區的教育導覽,還以鴨蛋開發手工磅蛋糕、蛋捲等商品。

甲鳥園前身為傳統鴨寮,設立於1958年,於2018年開始轉作休閒農區,除了在園區推廣正確的養鴨知識,也在園區內規劃魚類養殖區、水耕花卉、水耕蔬菜區及稻鴨共生區,結合生態農遊。(圖片來源:甲鳥園臉書)

「從玩樂到教育」蘇文甲指出,只要業者能針對地域特性及農區特色,制定合適的發展與轉型計畫,農業處就會提供協助輔導,透過定期的休閒農業區考評,也能要求業者投入教育設施,來讓休閒農區的綠色農遊、食農教育及環境教育持續更新與進步。

推動六級化食農教育,推動食材認證、食安再升級

「重要的是,食農教育能夠深植民心。」林姿妙表示,食育推廣的下一步,要在宜蘭推動六級化食農教育,整合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休閒體驗資源,將食育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目前宜蘭縣的食育政策由農業處主導,從產地到餐桌,食的安全成為當前宜蘭縣的重點施政目標。蘇文甲表示,為了確保在地農產品質及推廣,積極導入三章1Q驗證制度,並且結合縣內大型活動,如綠博、童玩、路跑,來辦理三章1Q農產品展售活動。

此外,加強食品廣告標示與稽查也是一大重點,林姿妙指出,宜蘭縣食品衛生查驗不合格率逐年下降,查驗不合格率從2019年的0.81%,到2020年降至0.73%,2021年再降低至0.61%,藉由嚴密食安管理措施下,來提升宜蘭縣食品業者的整體品質,為縣民營造良善的食安消費環境。

2階段種子教師培訓,活化第一線食育教案

在食育的推動上,為了使食農課程及體驗活動落實更順利,農業處在2021年委請宜蘭大學教授擔任講師,召集農業、農場、休閒農區的業者,以及農業合作社與相關食育團體,一起參加2階段的種子教師培訓。

蘇文甲表示,第一階段培訓著重食育概念的分享,由受訓者們以自身農產、地域特色,來激盪食育執行方式的好點子;第二階段培訓則以戶外的操作與執行為主,培養受訓者們自行設計食育課程、活動的能力,以此活化符合各年齡層的食農體驗教材。

促進農村更新,中山茶田獲2021年金牌農村銅牌

除了休閒農區的食育推廣,林姿妙認為,如何推廣地產地銷也是宜蘭縣六級化食育政策的重要一環。

為了活化當地農業,宜蘭縣在推動農村再生上,藉由實際工程改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輔導社區產業活化,希望藉此結合社區傳統產業與觀光產業,提升農村產業增加居民收入。

以紅茶聞名的中山社區為例,藉由舉辦紅茶比賽,良性競爭下提升社區茶葉品質,過程中民眾也參與品茶過程,藉以推動紅茶文化教育,達到食農教育目的,這樣的努力同樣獲得國家肯定,於2021年獲得第2屆全國金牌農村銅牌。

由農委會舉辦的金牌農村競賽,在2021年吸引全台784個農村社區參賽,宜蘭縣以冬山鄉中山社區的紅茶產業,推動場域的更新與紅茶教育的推廣,成為2021年獲獎的9個銅牌農村之一。(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提供)

食育向下扎根,強化校園午餐食安把關

談起食育,如何在學校推動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宜蘭縣在2019學年度,開始實施免費校園午餐,並著眼於在地、認證食材的使用辦法,於2020學年度上線營養午餐2.0計畫,增加每周2次有機蔬菜與1次乳品供應,王泓翔透漏,預計從2022年開始,縣內所有國中小學童都能食用在地生產及加工的豆奶,推行在地好食教育。
宜蘭縣雖然是供應免費校園午餐,但是教育處長王泓翔表示,之所以會不斷強調「免費校園午餐不是福利政策、而是教育政策」,原因在於政策執行的強度差很大,「唯有透過縣政府具強制力的督導,有機蔬菜、三章1Q等食材規範才能落實」。

王泓翔指出,宜蘭縣校園午餐食材的三章1Q採用率,在一年內由62.46%一舉提升至99.02%、位居全國第2高縣市,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而宜蘭縣在校園午餐政策的執行上,也從林姿妙2018年底上任以來,每學年度的開始,都有新的施政方向。

由於2021年11月23日宜蘭縣爆發大規模師生集體食品中毒事件,共有86人身體不適送醫,因此,宜蘭縣最新的營養午餐3.0將以「安全至上」作為新政標準,規劃三級品管,第一關由廠商自主把關,第二關由學校組成查驗小組,定期抽查營養午餐的食材來源、配送與保存方式是否合乎規定,最後再由教育處、衛生局及農業處辦理聯合稽查,頻率由每月1次提升至3次,稽查學校午餐驗收執行記錄及食材登錄情形、廚房現場環境及人員是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的準則等。

而學校內食農教育的執行,據《食力》調查,宜蘭縣只有5名公職營養師,在2022年的營養師生比數據上,平均一位營養師要負責6668位學生,在全台營養師生比上屬於末段班,在人力資源有限情況下,宜蘭縣將校園營養師以責任分區,來輔導各區校內食育的推廣。宜蘭縣公職營養師陳瑩珊表示,宜蘭縣內的場域特色分明,不只依山傍海,還跨足原住民與都會區,因此營養師們如同聯合作戰,讓校園午餐食材與在地農業連結,推行食魚與原住民小米課程等。

王泓翔指出,「督導能力要充足,食材規範要嚴格,就是宜蘭縣將免費校園午餐視為最重要教育政策的原因。」

將食育走出校園,宜蘭縣要全縣都是特色場域!

「從日常生活中實踐食農教育,支持在地農民,拚出宜蘭好健康、好生活。」林姿妙表示,宜蘭縣從2015年開始推行飲食教育,重視縣民吃的安全、在地的農產推廣。學校內的食農教育固然重要,因此近年來都鼓勵學校將食育納入午餐教案,並協助設置「教育農園」,讓食農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來學習。

此外,宜蘭縣也要善用休閒農業資源,與特色農村再造,以六級化食農教育作為食育推廣基礎,將全縣各個場域都能成為食農教育的特色場域,讓縣民都能變身食農專家。

宜蘭縣長林姿妙的食育未來:從日常生活中實踐食農教育,支持在地農民,拚出宜蘭好健康、好生活。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結合港都、山林資源發展特色食育!高雄市長陳其邁:讓高雄農產的甘甜滋味深植孩子心中
2022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榜單揭曉! 花蓮縣二連霸 六都整體排名較2021年提升
從每次的消費選擇關懷土地!花蓮連霸農業環境冠軍 屏東宜蘭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