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關於食農教育的教學內容,長久以來散落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社會領域及生活課程之各領域的基本學習內容中,再加上《食農教育法》並無強制規範,而是以「鼓勵推行」的軟性法,但是教師在課業繁重、且能夠額外教學的時間很有限的情況下,期望教師有意願主動推行,成效仍然很有限。
採訪·撰文=巫芷玲
眼看食農教育期待變成全民運動,校園裡的推行狀況究竟如何?就課綱而言,目前食農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散落於各處,並非以獨立議題形式存在,而是融入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社會領域及生活課程之各領域的基本學習內容,再加上《食農教育法》並無強制規範,而是以鼓勵來推行的軟性法,在教師課業繁重、能額外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除非教師有意願「融入」,否則推廣可說仍是有限。
食育無表訂課程 教師需要想方設法「融入」
食農教育最常見的切入方式就是帶孩子種蔬果,而為了讓食育教學更加有結構、系統化,多數的學校會選擇將其融入學科課程,或校訂課程(又稱「彈性學習課程」),也就是由各校發展的校本位特色課程。
很多教師認為根本沒時間再教食農教育,但是事實上融入課程的方式十分多元,高雄市新上國小校長王彥嵓分享,由於學校希望將食農教育與時尚美感連結,轉變其既定印象,於是結合藝文課包蔬菜花束、設計包裝logo,校內還搭了一座小白屋可供舉辦文青市集,讓學生販賣在校內種植的蔬菜;台南市新民國小教師李佩燕則更進一步結合該校以當地水圳、糖廠為主軸的校本課程,除了實際到糖廠踏查,平時還會運用健康課介紹糖分成哪些種類、怎麼吃糖最健康等知識性問題,閱讀課則導入糖稅相關的資訊閱讀,還可以在綜合課時安排手作黑糖糕,想盡辦法將食育融入課程,但李佩燕也補充,因為這樣的方式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分配,而較難有穩定的推動。
而有的學校除了教師各自推動,也會集結教師力量共同發想完整教案,像是高雄市愛國國小和新上國小、彰化縣大西國小等,就設計了一整套的全年級教案,每個年級的學習內容各有安排並且循序漸進,讓學童在成長過程中一步一步了解到不同的食物及議題,教案也會依狀況做出滾動式調整。
【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5季刊《2024食育力總體檢獨家揭曉!22縣市要補修的一堂食育課》】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安與衛生】透過食育讓食安不再只靠稽查 嘉義市金門縣前進13名 宜蘭成為最大贏家!
▶【推廣滿意度】食農教育政策哪項最有感?7成以上民眾增加國產食材購買意願 惜食、飲食文化的感受度則較弱
▶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揭曉!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 宜蘭、台東、花蓮、嘉義縣蟬聯4年五星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