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校園營養午餐剩食太多,北市及嘉義市學校推廣食農教育讓學童培養愛食惜食的觀念。

採訪=林玉婷、高涵
撰文=高涵

世界上有9分之1的人口食不果腹,無法享受健康、活躍的生活。「消除飢餓」(Zero Hunger)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一,旨在2030年前消除飢餓。要達到「消除飢餓」的難度隨人口增加而越發困難。最直接想法即是「糧食增產」,利用增加糧食來源以供應更多人,然在此過程中會增加更多的環境生態成本。除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加法」思維外,「減少剩食」的減法概念便更受大家重視。

由於2015年台北市餐盒食品同業公會公布其所服務100間中小學每日產生之剩食量為10公噸,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台北市教育局遂於2016年起開始執行剩食減量精進策略,副局長洪哲義表示,在確保午餐營養、安全、衛生及足量的前提下,強調學校依在地資源及可行模式進行「新鮮衛生適量Food、公民行動珍食家、社區共享再利用」三方面剩食減量措施,在短短3年間,剩食量已從2015年每日10公噸減至目前的2至3公噸。


有哪些方式可以達成校園午餐剩食量的減少呢?歸納日本、台北市教育局、嘉義市教育處及專家之意見,可以從下述面向著手。

沒剩不代表吃不飽 剛剛好就好!

各校午餐菜單均依教育部頒佈之「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由營養師做午餐供應內容規劃,配膳時依照各班人數進行定量的配膳,再由班級導師徹底執行定量打菜。各校備品須考慮實際飲食狀況來斟酌減量,但不依學生喜好加量供應,以免造成營養不均問題。

嫌菜不好吃嗎?我的改變你吃得到!

若有苦味或口感不佳蔬菜類,可以在烹煮方式做點變化。校園午餐不夠美味時常為學生所詬病,台北市政府也因此舉辦「營養午餐比賽」,讓團膳業者能夠發揮創意與分享經驗,而嘉義市因為是全市自設廚房,在廚工聯合培訓時,也會請廚工分享自己的烹飪訣竅,讓整體校園午餐美味度更加提升。

正確觀念從小培養 自己吃的菜自己種!

說到食育不能不提及日本,利用觀念上的建立來減少剩食的產生。台灣也逐漸重視食育的重要性,各縣市政府也向校園宣導,教導學生食育的內涵。鼓勵學生攝取營養均衡且足量的菜色。讓他們勇於嘗試自己不愛的食物,例如和其他菜色做混搭。但是,校園午餐佔不到一週所進食餐數的4分之1,要真正發揮效果,惟有結合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學童一生正確的進食觀念。有人會不吃自己辛苦種出來的蔬菜嗎?日本校園甚至將學生種植的蔬菜作為校園午餐的食材來源。在剛起步的台灣,台北市國小全面實施小田園教育,嘉義市也有「校校一畝田」政策,讓學生在校內自行栽種農作物,培養愛食惜食的觀念。

非廚餘的剩食 分享給需要的人吧!

洪哲義也說明,若是有非廚餘的剩食產生,如何「再利用」也是減少剩食有益社會的做法。台北市教育局與財團法人感恩基金會合作,基金會贈與冰箱給有意分享剩食之學校,讓各學校能在食物安全風險考量下保存剩食,讓有需求的人取用,以達成剩食共享的成果。

從小地方改善 餐盤居然這麼重要?

灃食基金會智庫教授許庭禎則表示,要減少校園午餐的剩食其實可以從餐盤著手。台灣學生都是用碗去裝食物,所有的食材混在一起除了看起來難以與美味做連結外,更無法一目了然各食材的攝取量,透過一些創意的巧思,例如搭配卡通造型的餐盤設計,蔬菜需要一格「米奇」的空間,澱粉需要一格「維尼」的量等,寓教於樂。

台灣教育對於剩食減量的觀念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已逐漸利用上述方法控制剩食量,但若能建立相關評鑑標準,根據種種條件下的大數據量來做政策的優化改善,勢必能有更佳的效果,嘉義市教育處便從2017年開始著手累積剩食大數據,希望從中找到更好的校園午餐方案。此外,食育專法之訂定也是迫在眉睫,透過完善的體系支撐我國校園午餐教育,相信無論是在剩食量,以及對整體社會飲食風氣的建立都能有正面而巨大的影響。」

延伸閱讀

要怎麼吸引孩子喜歡吃飯? 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

【食聞】農委會農業兒童網響應世界糧食日 推廣惜食零饑餓

減少剩食與保存期限的兩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