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的零售業不論是集團品牌的發展規模,或是業種業態的豐富性,都曾經是在世界上有很特別的表現,但卻很少人注意看似繁花盛開的背後,門市經營的形態已經產生劇變,集團品牌的較勁以及資源的整合成了下一場決鬥的贏家關鍵。
台灣的零售業發展其實在很多層面當中,都在世界上擁有很特殊的一席之地,不論是集團品牌的發展規模,或是業種業態的豐富性,都曾經是在世界上有很特別的表現。像是便利商店密集度位居全球前三名、台北市信義區全球百貨密度最高,但卻很少人注意看似繁花盛開的背後,門市經營的形態已經產生劇變,集團品牌的較勁以及資源的整合成了下一場決鬥的贏家關鍵。
從法規來看,零售業包含百貨、量販、超市與超商
以零售事業的發展與營運基礎上,政策與法規的分類其實相當重要,從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行號及有限合夥營業項目」分類來說,綜合零售業分為百貨超市業、超級市場業及其他綜合零售業,也包含便利商店業、其他綜合零售業(零售式量販店)。所以當我們在對於品牌的認知上,主要的發展類型是什麼,大致是以此標準為主。
不只超市、量販店,台灣便利商店多半有販售生鮮食品
但是進一步從定義來說,百貨公司業是指在同一場所從事多種商品分部門零售之百貨公司,而超級市場業則是從事提供家庭日常用品、食品分部門零售,而以生鮮及組合料理食品為主之行業,所以可以在經營場域中附設小規模餐飲服務。但是便利商店業則是從事提供便利性商品,如速食品、飲料、日常用品及服務性商品,以滿足顧客即刻所需之行業,但不包括生鮮食品。也因此當我們看到便利商店有在販售生鮮食品的部份時,多半也都具有超級市場業或是零售式量販店的營業項目。
服務類型與銷售產品是區別百貨與超商的關鍵
而在社會大眾的認知中,也受到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公開資料影響,從行業名稱及定義來看,綜合商品零售業是從事以非特定專賣形式銷售多種系列商品之零售店,如連鎖便利商店、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等。但是連鎖便利商店針對零售便利性速食品、飲料、日常用品及附帶提供代收帳款等服務以滿足顧客即刻所需,且以連鎖型態經營,而百貨公司則是在同一場所分部門零售服飾品、化粧品、家用器具及用品等多種商品,且分部門辦理結帳作業之行業。當中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可提供的服務類型,以及銷售產品的種類,至於雜貨店、超級市場、消費合作社、零售式量販店則是歸類於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
全通路服務提供是品牌零售業發展的趨勢
若是查詢相關營業項目就可以發現,不論是統一超商或是全聯實業,都同時具備百貨公司業、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及其他綜合零售業,也就表示從發展的過程當中,光是以這兩個品牌的野心,就遠不止於單純的超商或是超市。而在現實的競爭條件上,以這兩大集團品牌的發展就可以看到,全通路型的服務提供,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只是出發時的展現型態不同罷了。同時在競爭的其他品牌,其實也都在基本條件上都具備一樣的機會,但是自身擁有的資源和品牌力,就可能影響了這些業者在後續發展的下一步。
品牌藉由併購壯大勢力
自2020年惠康百貨將旗下的頂好Wellcome超市及Jasons Market Place賣給家樂福之後,家樂福集團店數已經達到了350間。而在2021年的震撼彈中,全聯福利中心併購了長期在地經營的大潤發量販店,集團店數可能在明年預計達到1100家。除了近年持續開展在地型的超市外,統一集團等零售品牌,也透過異業合作的方式開始嘗試開設大型店,打算以現有資源提升品牌能見度。
市場變化導致零售分類界線日漸模糊
事實上過去零售業的業種/業態分類方式,已經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以及品牌的發展的野心,而使得界線越來越模糊,早期的分類包含超商、超市、百貨公司、量販店及大型購物商場。除了以往曾出現過的萬客隆,以及沒有進入台灣市場的沃爾瑪等,屬於大型購物商場,以當時台灣的消費習慣及需求,雖然一次性的購買便利,但也因為距離偏遠交通不便,以及當時的法令相關限制和消費者習慣尚未養成,也是最早消失在台灣市場當中的零售業類型。
疫情導致國際量販品牌重新思考亞洲區經營策略
量販店包含像是好市多、大潤發、家樂福、愛買等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之中,量販店給消費者一種物超所值的感覺外,在量販體系還有許多自有品牌及專屬選品的特色,都增加了消費者的偏好度。但是因為營業上需要較大的坪數,以及相對足夠的停車空間,在開店成本以及區域需求的考量上,自從疫情過後的發展就顯得相對保守,而尤其國際品牌原本希望布局兩岸及亞洲布局的策略,也在陸續發生變數後開始有了與出售或是與在地品牌合作的考量。
全聯併購大潤發後有機會在零售業更勝一籌
相對來說,早期的全聯福利中心店型偏小而且較傳統,自從併購松青超市之後就開始,針對更現代化與時尚感的店型風格,以及充足的商品品項和節慶活動設計,讓品牌的整體形象帶來不少提升。但是消費者在更便利的情況下,擁有龐大數量的便利商店還是擁有龐大的需求,另外對於坪數大的量販店,更會當作部分休閒娛樂的逛街地點。相較持有家樂福量販店的統一集團,在總體店數和「組織品牌」光環的比較下,透過併購大潤發後,同時擁有更多數量及不同規模的實體店,才有機會在台灣的零售賽道上更勝一籌。
品牌合併與轉型是中間業者發展的下一步
夾在中間的不同類型品牌業者,也因為競爭者的決策造成了更大的壓力,包含超商規模的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和OK超商、以自有品牌為主的新東陽門市,超市規模的寶雅、美聯社及以citysuper,量販店規模的好市多、愛買等,若是希望能打破現在的發展侷限,就必須思考與更龐大的資源結合,或是轉型成更具有特殊性及不可取代性的品牌。
全家結合APP、新東陽節慶行銷多元皆讓品牌知曉提高
專注在便利商店模式的全家,因為在主要股東為日商的情況,以及近年來透過自有品牌的發展與APP的應用,雖然家數位居第二,但是許多層面的消費者好感度,以及營業表現都相當不錯。新東陽的規模偏向雜貨店型態,但是店內有許多知名品牌的銷售,在節慶行銷上的運用也相對靈活,另外針對百貨專櫃、客運轉運站、國道服務區、國際機場等進駐的策略,也讓品牌能見度提高不少。
美聯社、寶雅與愛買也需思考未來的經營模式
超市型態的美聯社擁有三商集團資源,則是從販售產品的獨特性,特殊的開店位置策略,以及可提供服務的項目上,替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如何持續提升消費者的興趣,以及行銷溝通能力則是上市後的一大考驗。針對美妝及生活雜貨的寶雅集團,對於消費者來說有一定的精準需求,但也同樣面臨統一集團在整合康是美後的新店型,是否會更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愛買品牌背後的遠東零售集團體品牌來說還包含遠東百貨、太平洋崇光百貨等零售品牌,也是跨足全零售服務的領域,未來可能會將超市品牌的經營模式加以改進,或是透過資源整合來因應市場的需求變化。
超市複合店可能威脅到百貨業經營
另外百貨公司類的零售業,也可能在這一波發展中受到部分影響,像是統一時代百貨、優質生活館及全聯南港旗艦店等店型,都可見到兩家龍頭爭霸上,也有持續開設品牌進駐的複合店的可能性,自然可能威脅到百貨為主的集團品牌經營方針。因此具有龐大集團品牌的新光三越百貨、具有文化背景的誠品生活以及針對時尚領域的微風集團,都需要持續觀察整體市場的未來變化,以及檯面上競爭者的未來動態。
未來會有更多品牌併購或消失
在「獲利的金鑰:品牌再造與創新」一書中,將品牌概念分為組織品牌及商品及服務品牌,並且將品牌定義為:「組織、產品及服務及任何獨立個體等主體,透過具像化及差異化的過程,使消費者能認知的結果」。不論這些零售品牌集團的經營模式怎麼整合或是改變,服務內容與產品供應,能夠創造實質營收卻也能被競爭對手模仿取代。在市場有限、資源大者恆大的趨勢下,或許會看到更多品牌持續併購或是品牌消失,但對消費者來說,能有更好的服務及值得信任的品牌,也是整體市場的正面發展。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台灣零售業的新品牌對決》】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從小卡車超市到辦公室柑仔店,日本實體通路如何把店舖搬到你身邊?
▶無人商店的啟示:智能櫃思維之外,食品業該思考的是數據的力量
▶家樂福無人店進駐大企業,美廉社直接把貨架送進辦公室!瞄準上班族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