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的可可近年由於在地巧克力品牌於國際間紛紛獲獎的關係下,美名已盛傳在外,而在地農民也開始一股腦投入這波可可淘金熱潮,在供應鏈上可能面臨到從生產到加工端的一系列課題。
採訪=林玉婷、蔡幸儒、黃欣培、黃敬翔
撰文=蔡幸儒
茶、咖啡與可可,被稱作世界三大嗜好性食品。然而,其共通點都是「若沒有經過後續加工,原本的作物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以台灣的可可來說,近年在地巧克力品牌於國際間紛紛獲獎的關係下,美名已盛傳在外,在地農民開始一股腦投入這波可可淘金熱潮後,這條從可可到巧克力的供應鏈上,又得面臨什麼課題?
價格高、產量少,台灣可可弱勢難與國際可可競爭!
「不管是價格,或者是量上,台灣可可其實都很難跟西非的可可生產國相比。」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簡任技正蘇登照說到,其實可可本身就是屬於相對勞力密集的農作物,不只前期栽種耗費人力,更需花費心力將可可豆進行加工才能夠得到真正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而在台灣人力成本較高的狀況下,更讓台灣可可價格難與國際可可競爭。
此外在產量上,儘管台灣號稱可可最北生產國,且具有專業的農業栽植技術在背後支持,但實際上可可的種植環境還是備受限制,除了地理環境因素,若遇上寒害也常會使得可可的生產量等較不穩定,例如近年在南投名間、水里等多處種植的可可就因中部區域氣溫較低,管理不易、產量未能穩定,使得可可在外銷更遭遇困境。
不過,屏東在地巧克力莊園「邱氏巧克力」創辦人邱銘松說,儘管目前台灣可可產量尚小,但實際上品質優良,具有發展「精品巧克力」市場的潛力,「若聯合農民打團體戰,先從滿足國外小量訂單的方式做起,就可以讓世界先看見台灣具有可可與巧克力的發展量能。」之後,再以「屏東可可,台灣巧克力」共同打品牌戰,才更能有機會一同走進國際。而他也說道,確實從2018年起,日本便有不少中盤商與其接洽購買可可豆,從一路的3公斤,現在甚至到100公斤的單次收購,收購價每公斤可到達400元以上。此外,也有不少韓國的小量訂單需求,可見屏東可可的品質,確實也跟著台灣巧克力,漸漸受到國際青睞!
台灣可可產量小、價格高,難與國際可可以此相競爭。
台灣可可豆高價,讓一般巧克力品牌不敢進場!
除了如何贏得國際市場的需求值得深思外,目前台灣可可多數仍以內銷為主,因此這段「在地可可」成為「台灣巧克力」的供應鏈串連,也影響著台灣可可的未來發展!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黃道和說道,以目前主要種植可可的屏東來說,多數的可可皆會供應給周遭的品牌作為原料使用,「而現在內埔地區的可可,仍以福灣巧克力莊園為最大收購點,大約定期能消化30~40公頃面積的可可產量,但實際上剩下60~70公頃的可可仍得依靠其他品牌消耗。」不過他也說,若對比國際可可乾豆平均價格每公斤大約100元來看,台灣可可發酵、乾燥加工製成的可可乾豆每公斤價格卻要價近300元,整整是國際價格的3倍。考量成本價格因素,或許也不難想像一般品牌業者,就算想以台灣可可豆作為原料,卻也無法下手的原因了!當上游的食品加工業者不敢入場,產業若要往前發展推進,便又難上加難。
可可屬於勞力密集的農作物,從栽種到加工皆需投入不少人力。
收購價格低廉,選擇自己加工才有利潤!可可產能因此分散!
然而,當台灣巧克力帶頭打先鋒,在國內、外努力開拓市場,台灣可可的供應量及質量是否跟得上腳步,也值得探討。於2018年參加世界巧克力大賽ICA世界盃競賽贏得冠軍的「曾志元巧克力」創辦人曾志元提到,「若台灣在地巧克力品牌想要接下國外較大的訂單,以現在的可可果產能來看,是不夠的。」當然,其中主要也與可可果的品質因素有關,一般收量、價格還是會以可可果的狀態作為評估。實際上,黃道和也提到,帶果莢可可(15公分以上)每公斤的收購價格大約落在20~30元,若長度低於15公分或品質不良,價格便可能低於20元以下,「對很多農民來說,這價格根本是在侮辱人。」使得前期有許多農民棄種。
此外,對比台灣可可乾豆的高價格,也讓不少農民投入後續的發酵、乾燥加工,甚至於巧克力的製作,使得小型自行加工農戶林立、產能更為分散。周邊的巧克力品牌也更難找到長期合作的契作農戶。不過,黃道和分析,儘管確實有近總數的5%可可農因價格等因素選擇棄種,但實際上過去長期投入栽種且已穩定收果的可可農,每年平均每公頃種植面積大約也有50萬塊的毛收益。
國際可可乾豆價格低廉,台灣可可乾豆價格是國際價格的3倍,無法在價格上取得優勢。
「工廠買不到,農民賣不出」是供過於求,還是供應鏈斷層未能銜接?
在工廠、品牌與農民之間,台灣可可目前的供需是否已到達交叉的臨界點,或許還值得進一步討論。
整體看來,目前可可所要面對的更大挑戰其實是「供應鏈斷層未能銜接」的這個問題!因為有能力銷售的下游食品工廠、品牌確實是有可可豆需求的,但當產量與品質因為可可生產量不穩、產能分散,難以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可可,而可可農在栽種、加工等品質難以提升,又因懼怕生產的可可價格低廉、滯銷等情形,讓產業要共同往前進的路上有了一條大鴻溝在。
福灣巧克力莊園工作人員,將發酵後的可可豆攤平、乾燥,降低可可水分含量,避免食品衛生安全問題。
可可果莢外觀、大小等狀態,影響可可果的收購價格。
蘇登照也說道,「其實從種植、加工到後端巧克力製作一條龍,未必是好的。」因為一連串的加工過程極為繁瑣,許多時候品質甚至更難以管控。若是這樣,不如由部分的農民負責做好田間管理生產,然後再交給加工廠統一做後製,做集團化的管理才真正能讓台灣的可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距離更短。
要建構健全的可可供應鏈 上中下游都得考量分工
此外,他也提到,要建置健全的供應鏈主要有三個面向得考量:
1、「專業生產端」可導入可可良好農業規範、產銷履歷等幫助產量、品質穩定並建立台灣可可的市場區隔性。
2、「專業加工端」以維持產品品質穩定、且兼顧食品衛生安全支持。
3、「專業銷售端」協助牽繫與消費者端的距離、創造穩定的需求。
唯有從供應鏈的各環節一一突破克服,才能讓台灣可可產業走上更好的發展!在台灣「Tree to Bar」巧克力於國際開始做出成績、讓台灣可可名聲也隨之遠播之際,可可產業的發展卻也隨時牽繫著這股台灣在地精品巧克力的走向。而在這條供應鏈上也可以發現,可可與巧克力並不是主要由誰來主導誰的發展,因為這二者藉著一塊「Tree to Bar」巧克力的緣故,早已緊密的牽連在一起!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精煉百年終結果 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才正要開始打天下!
▶台灣可可之父!「邱氏巧克力」邱銘松花了9年,只為一片巧克力
▶台灣精品巧克力推廣始祖!「Feeling18」讓台灣人認識什麼是生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