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球有將近100萬種生物面臨滅絕危機,5個關鍵因素讓「生物多樣性」正急速消失中。若不積極採取行動,到了2050年地球將可能變成一片荒蕪,而我們又該如何透過10個日常行動來挽救岌岌可危的生態系?

編譯=Jenny Yeh

2023年6月起,已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還未到盛夏,台灣4月均溫也創下歷年同期最高溫。

英國《衛報》報導指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皆提出警告:「全球自然環境持續遭受破壞,若仍不採取行動,到了本世紀中葉,將會導致物種滅絕、森林消失、甚至影響糧食供應、安全用水等問題。」

自從1970年以來,世界野生動物數量已銳減3分之2以上,且情形持續惡化;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中,有超過4分之1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5個關鍵因素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2019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 5 個關鍵因素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

1、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

在過去1萬年間,人類大量砍伐森林,用於農業耕地、畜牧等,破壞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如有著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熱帶雨林。「由於密集種植一年生作物及長期使用化學殺蟲劑,造成土壤鹽鹼化與污染,若不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可能加劇土壤健康惡化。」IPBES聯合主席Sandra Myrna Díaz曾表示,在過去50年裡,土地利用的改變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因素。除此之外,採礦業或發展、投資可再生能源,徹底影響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

人類數十年來過度捕撈食用魚種,導致未來漁業資源面臨崩潰。「由於氣候變遷引起海水變暖、海洋酸化問題,如果不積極採取行動,海洋生產力及食用魚的捕撈量都急速下降,尤其在熱帶海洋地區更為嚴峻,危害沿海地區的糧食安全網。」專注海洋保護的研究單位UMR Marbec成員 Jean-Marc Fromentin 博士提出嚴厲警告。

人類大量砍伐森林,以變作農地使用,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圖片來源:Victor Pace on Pexels

2、直接開採自然資源

人類一切生活所需皆從自然中獲取資源,捕撈、狩獵到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採,粗估統計,目前人類需要1.7個地球才能維持現在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隨著綠色能源轉型發展,需要有更多如鈷、銅、鋰、錳、鎳和鋅這類關鍵元素,因此礦業公司必須想辦法找到對大自然破壞影響最小的新開採方式,避免失去生物多樣性的災難發生。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氣候變遷中心(Basqu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研究員Unai Pascual表示,「人口增長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化也對自然資源需求造成壓力,因此適時地管理並確保城市地區的自然空間是必要的,除了強化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也避免人們的身心與自然脫節,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3、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不僅直接威脅人類生命,也對地球上其他生命構成危害。英格蘭動物研究所(ZSL Institute of Zoology)博士後研究員Henry Häkkinen表示,「由於海水正在變暖,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巨變,海鳥失去食物來源、禽流感肆虐等造成生存的威脅。」

人類也將面臨糧食短缺問題,「未來幾十年,氣候變遷將繼續為南亞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國際生物多樣性聯盟(Alliance of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總幹事Juan Lucas Restrepo坦言,氣溫上升、長期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改變了作物生長環境,對產量及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未來將可能因糧食短缺問題,導致全球飢餓人口增加。

4、環境污染

大自然裡充斥著塑膠、化學物質等,這些累積的污染物會慢慢侵蝕生物多樣性。致力於保護地球免受塑膠汙染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五大環流研究所(5 Gyres Institute)共同創始人Marcus Eriksen博士曾表示,「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平均達到 170萬億顆粒,且這個數字仍不斷上升。到了2050年數量更增長4倍之多。」這已超出地球可處理的污染程度。

在世界各地的田地裡,因長期且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抑制害蟲滋長,除了土壤地力下降外,這些殘留的農藥滲入地下含水層。擔任IUCN全球水計畫主任的James Dalton坦言,這些污染最終會慢慢滲透到人類的供水系統,而這些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他呼籲,「我們必須對污染物有更嚴格的監測與管控,並且保護地球上其他地區免於開發,以保護地下水資源。」

5、外來種的入侵

2023年11月聯合國指出,人類透過旅行、貿易等方式,將非當地物種帶往其他地區,目前有3500多個外來入侵種案例發生,每年造成約新台幣13.6兆元的經濟損失,且是當地將近 6成物種滅絕的主因,嚴重危害全球的環境、經濟、糧食安全,甚至是人類健康,例如2023年8月夏威夷致命野火,其中一項因素正是人類為了餵養家畜,從非洲引入天竺草,成為野火的助燃劑。

此外,入侵物種的擴散也可能讓攜帶疾病的動植物在不同地區蔓延,例如登革熱、瘧疾、茲卡病毒等。若未採取行動,2050年,入侵物種將增加37%,並持續衝擊全球各地生態系統,進一步威脅人類生存。

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將逐漸影響人類文化、族群知識的消逝。巴西原住民Cristiane Julião提出警告:「若人類不改變目前發展途徑,那些我們依賴動物、植物和氣候建構的知識、做法及傳統,都將終結。」

拯救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工作是有效且最後的機會

不斷失去生物多樣性的我們,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挽回糟糕的局面呢?

為了阻止生物多樣性衰退,全球各地採取保護措施,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清除入侵物種、恢復森林和濕地等棲息地,透過當地社區、原住民的傳統知識系統管理自然等方式,且在 2022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會議上各國政府制定新的全球目標,阻止且扭轉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頹勢。

然而,這些人為刻意干預的自然保護措施,是否真的有效緩解急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呢?根據《Science》科學期刊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比起都不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有66%實行自然保護的情況下,保護行動確實有效改善、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

設立國家公園保護當地的生態、物種,如位於印度的Bandhavgarh國家公園。(圖片來源:Syna Tiger Resort on Unsplash

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兩座障壁島,嚴格管理入侵物種及當地捕食者,大幅提高赤蠵龜和小燕鷗築巢成功率;位於中非的剛果盆地,實施森林管理計畫伐木區的森林砍伐率,比未實施森林管理計畫伐木區減少了74%。

如果自然保護整體表現上是有效地,那什麼生物多樣性仍持續下降?研究指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仰賴自然,在全球保護計畫的投資需要至少5240億美元,但現如今全球在自然保護的投資僅有1210億美元,更只有造成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產業補助的13分之1。

這表示,我們必須做得比現在多更多,並同時減輕我們對大自然施加的壓力。

10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為了生物多樣性,個人還能有哪些行動呢?我們整理出了10項從日常生活裡就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

1、當個聰明的消費者

從消費著手,尋找公平貿易、雨林聯盟或其他永續認證的產品,確保獲得的商品是以永續方式種植、取得。在旅遊時,也避免購買以動物部位製成的紀念品,例如魚鱗、獸齒、羽毛、貝殼、珊瑚等。

2、看管好你的寵物

當在戶外遛寵物時,可以使用寵物牽繩或在牠們的項圈上綁上鈴鐺,確保當地動物的安全;如果無法好好陪伴寵物終老時,也別隨意棄養野外,這些寵物們可能會成為入侵物種危害當地野生動物。

3、成為公民科學家

透過參與公民科學計畫,來標記、追蹤或識別動物,這些收集的資訊可以幫助生物學家了解動物如何適應氣候變遷、棲息地破壞和其他問題。在台灣也有很多自發性公民科學計畫,例如:eBird Taiwan、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海洋公⺠科學家生物資料庫等。

4、清除入侵物種

那些不屬於原來棲息地的動植物,可能會破壞且動搖當地的生態系統。台灣最常見的入侵物種如福壽螺、小花蔓澤蘭、荔枝椿象等,發現他們的蹤跡,可以請相關單位協助清除,也能親自參與清除工作。

5、為「可怕」的動物挺身而出

並非所有動物都看起來十分可愛,有些人害怕蜘蛛、鯊魚、蝙蝠等動物,可能會試圖傷害牠們。但其實這些動物是維持生態系重要的角色,保護他們的棲地十分重要。

6、在家裡的院子打造一個小小生態系

院子看起來賞心悅目,但可能對於附近的動物來說並不自然。可以試著在庭院中規劃出一小部分,種植原生植物,幫助豐富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物如蝴蝶、蜜蜂等創造棲地。

7、讓你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不論是參與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救援志工,或是多種植一棵樹木等,都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一份心力。

8、仔細裝飾水族箱

水族店裡那些繽紛、多彩的熱帶魚,很難在人工飼養下繁殖,多半商店裡的熱帶魚種很可能從野外捕獲,破壞原來的棲息地,在養魚前,先注意是否都是人工繁殖,而非野外捕獲。

9、親近野生動物可以換個方式

有些旅行會帶著遊客騎乘大象、與幼獅合影,這些看起來很有趣,但牠們可能是從野外抓來,且沒有得到適當照顧;另外,也別隨意餵食野生動物,造成動物健康問題與生存模式改變。與野生動物們「保持距離」才是最適當愛護牠們的方式。

10、選擇在地、永續的食物

可以選擇食用當地、當季農產品,降低商品的碳排放。另外,也可以參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挑選那些不損害生態系統的海鮮食物。盡一份心力。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50年的世界長怎樣?我們怎麼搶救急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借鏡歐盟《有機行動計畫》 永續農業環境是食農教育的最大前提!
農民激烈抗爭下 歐洲議會通過首部《自然復育法》
全球每年高達10.5億噸食物被丟棄! 從政策到教育如何讓惜食走入日常?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的交叉點,氣候變遷下的博物館責任與挑戰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more than 5 months old ‘A biodiversity catastrophe’: how the world could look in 2050 – unless we act now(Guardian News)
The five biggest threats to our natural world … and how we can stop them(Guardian News)
Nature conservation works, and we’re getting better at it – new study(The Conversation)
13 ways to save the Earth from declining biodiversity(National Geographic)
12 WAYS TO PREVENT BIODIVERSITY LOSS(One Tree Pla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