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鮮乳產業近年面臨劇變,在內憂外患下,雖然小農品牌興起,但也面臨許多難題,台大陳明汝教授建議,台灣酪農應往自動化、本土化、差異化發展。

撰文=黃齡誼

台灣鮮乳產業發展不易,不僅生產成本高,需要的加工、保存環境也很嚴格,在管理上有其難度。但近年除了受網路謠言、錯誤報導影響外,也間接遭受其他食安事件波及;除了進口鮮乳趁勢而起之外,也興起一股小農鮮乳的風潮。但發展小農品牌也非萬靈丹,仍有須要克服的挑戰;面臨目前產業的劇烈變動,台灣酪農該如何因應?鮮乳產業又該如何發展?

生產成本高+通路費貴 台灣鮮乳售價偏高

以2015年平均鮮乳零售價來看,台灣約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1.6倍。為何台灣的生乳收購價明明與日本差不多,零售價卻貴了近6成呢?其實台灣鮮乳除了生產成本高之外,通路費用也不低,再加上國外有補貼政策壓低價格,台灣鮮乳便顯得比國外貴上許多。

因乳牛只能在平地飼養,台灣又地狹人稠,導致土地成本較高;加上台灣牧場規模普遍較小而較難自動化,所需的人力成本也很高。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舉台大牧場為例,光是鏟糞這項工作,就要請兩人輪班,乘以1人至少3萬多元的月薪,1個月就要6到7萬元的成本。再加上牛隻、飼料幾乎全為進口,成本受國際價格影響,因此光是生乳的生產成本就比國外高上許多。

在台灣鮮乳零售價之中,收購生乳的成本約佔3成,加工、運輸等成本約佔2成,再加上約3成的通路費,直接成本就佔了零售價的8成;這還不包括其他管銷成本。其實廠商的獲利空間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大。

此外,「很多國家的鮮乳是有補貼政策的。」陳明汝教授說明,如日本、歐洲等國,因為將牛乳視為人民基本營養需求來源,所以會有補貼政策壓低零售價;但補貼資金多來自其他乳製品的利潤(如:起司等),而台灣沒有類似的產業鏈,因此較難仿效。

小農鮮乳的難題:檢驗費用、代工廠品質、運銷管理

小農鮮乳的生產規模比一般大廠鮮乳小,售價更高。陳明汝說,酪農戶發現自己向消費者賣鮮奶的價格可以達到1公升1百多元,雖然還需付出一些額外的成本,但比起大廠的生乳收購價1公升30元左右,利潤更多。「縱使我(酪農戶)還要花成本做些什麼事情,感覺上好像也可以賺比較多。」但小農品牌其實也會面臨一些難題。

首先,各項檢驗所需的費用對酪農戶來說就會是一大負擔。雖然酪農戶能夠自己掌握牛隻健康及用藥情形,但生菌數過多或其他環境污染的情況還是得靠檢驗來避免。陳明汝解釋,大廠除了內部檢驗之外也有送外部檢驗,「從生菌數、戴奧辛,能驗的東西幾乎都驗,每年幾乎花上千萬在這些檢驗費。」而一般酪農戶能投入的費用不如大廠,因此也有些想要自己銷售的酪農戶,會將一部分乳源賣給大廠,利用大廠的檢驗報告來間接確保自己其他乳源的安全性。

除了檢驗能力之外,加工廠品質及運銷體系的管理也是小農的另一大難題。因加工廠的設備需投入龐大資本,一般酪農戶產量不多,自行蓋加工廠不符合經濟效益,需要找其他代工廠協助加工。陳明汝表示,目前全台灣僅有約20家合格的鮮乳加工廠,但多為大廠的加工廠,不會再幫其他品牌加工,「所以他們(小農)能夠找到的代工廠的品質,有時候就不曉得夠不夠好。」

同時,因現行法令規定「領有乳品工廠登記證」之鮮乳製造業者才能申請使用鮮乳標章,有些沒有乳品廠的小農品牌也因此無法取得鮮乳標章,在銷售上可能較為不利。又因鮮奶保存不易,衛生條件要求嚴格,「所以,一般酪農若是要賣(鮮奶),須要找到好的場地賣,又要找到適當的加工環境、運輸鏈,其實也是需要有人整合出來做這一塊事情,光靠一個人可能很難。」陳明汝說道。

台灣鮮乳產業發展方向:本土化、自動化、差異化

除了台灣內部的問題之外,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之下,台灣酪農也面臨進口鮮奶的競爭。因應這項挑戰,陳明汝教授認為,台灣酪農產業未來應往本土化、自動化、差異化發展。

陳明汝說明,其實台灣飼養乳牛的技術不差,不過「台灣現在還是進口荷蘭牛,牠們其實比較適合歐洲。」若培育出適應台灣環境,耐熱、耐粗飼的乳牛品系,不但可以自用,也可外銷至東南亞。另一方面,因台灣牧場規模較小,無法直接引用國外的自動化設備,需要「把它改造成台灣可以用的、符合台灣民情需要的。」陳明汝說。

除此之外,陳明汝也表示:「我們跟酪農還有大廠認真的討論過,如果台灣的鮮奶要跟國外鮮奶區隔,我們就通通要用低溫殺菌。」因低溫殺菌奶較難保存,進口鮮奶如採低溫殺菌,較難確保長途運輸後的品質。但一方面台灣消費者已習慣UHT(超高溫殺菌)奶的「濃醇香」口感,另一方面低溫殺菌奶需要更完整的冷鏈運輸系統,在運銷上有其難度,仍是有待突破的課題。

低溫殺菌
指巴斯德殺菌法。比起加熱溫度達攝氏125度以上的UHT(超高溫殺菌法),巴斯德殺菌法採用相對較低的加熱溫度,因此也被稱為低溫殺菌。而巴 斯德殺菌法又可分為低溫長時間殺菌(LTLT)及高溫短時間殺菌(HTST);前者加熱溫度為攝氏62~65度,加熱時間30分鐘,後者則為攝氏 72~75度,加熱時間為15秒至1分鐘。

而消費者教育也是鮮奶產業需要努力的方向。2015年台灣的人均牛奶消費量僅有16公斤,以一杯240公克換算起來,平均每人一天僅喝0.18杯,離衛福部建議的每天1.5至2杯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又加上不時有謠言的影響,例如2013年商業周刊「牛奶駭人」報導使鮮奶銷售量掉了近3成,因此持續與消費者溝通並鼓勵民眾多喝鮮奶也很重要。



延伸閱讀
歷經三次產業危機 台灣乳業一甲子再受衝擊
市售牛乳百百種 《食力》教你怎麼分!
外國的鮮乳比較純?加熱殺菌方式影響口感
台灣鮮奶都是化工奶且有藥物殘留?假的!

參考資料
上下游新聞市集:台灣鮮乳太貴又不夠鮮?消基會質疑
農委會:鮮乳標章核發使用要點
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