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藥署推動「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是否真的能對餐飲業的環境衛生帶來好的改變,將有賴進一步的觀察。
撰文=黃宜稜
餐飲業者衛生評核分級的制度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例如在英國與美國加州會規定業者必須將評核的結果貼於店面的顯眼處,讓顧客都能在第一時間看見,藉此給業者壓力,督促業者改善其環境衛生以通過評核。但你知道嗎?這套制度在台灣也已行之有年,多數民眾卻仍然不知情。
2010年,衛福部食藥署首先在台灣推動「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由食藥署制訂「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基本資料表」,交由各地衛生局評核,分為「優」與「良」兩種等級,採用自願申請的方式,由各地衛生局公告通過評核的業者名稱,並授予「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標章(優)」及「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標章(良)」標章(有限期限2年),讓業者可貼於店面顯眼處。
雖然查詢歷年新聞會發現,各地衛生局確實都有在推廣這項評核,並有許多通過衛生局輔導而獲得優良認證的業者,例如台北市於2016年為了迎接世大運,就曾將比賽場館周邊的食品業者列為輔導重點,並推出「第一本台北市餐飲衛生美食手冊電子書」,將2015年就已獲得優良認證的業者一一列出,而截至2016年底,也已經有超過1萬6千家業者通過「食在優良」分級評核。
不過,相信許多人仍然沒有聽過這項制度,也未曾注意過那張貼紙,加上以往要查詢詳細資料,還得先去各地衛生局及食藥署查詢,非常的不方便,因此食藥署在2017年10月12日又再度宣布啟動「食在優良」地圖,讓民眾透過衛星定位的方式,查詢想要去的餐廳是否通過分級評核。
然而自2010年推行自今,食藥署皆採取讓業者自願申請的方式,且並未公布不合格業者,無形中讓這項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其實在許多國家,衛生評核分級會採取強制性,也就是業者都必須通過認證,才算是環境衛生的品質被認可。例如在英國,餐廳成立時就必須主動聯絡餐廳當地的食品局單位,進行衛生評核,並每年不定期抽查,若評核的分數太低就有可能被停業。由於是強制性,具有非常大的效力,也因此讓民眾了解通過評核的重要性,在用餐時盡量選擇通過評核的餐廳,讓沒有通過的業者積極改善其環境衛生狀況。而在澳洲雖然目前仍採取自願申請,但也有許多民眾在呼籲政府應該將衛生評核改為強制性。
反觀台灣,由於「食在優良」中的業者資訊,皆來自「食品追溯追蹤系統」,因此食藥署也於今日預告修正「應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之食品業者」草案,2017年10月12日~12月11日前收集各方意見後評估草案內容,此次草案預計會新增2千多家業者。因此這項草案對於進一步推動「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確實有所助益,但未來要怎麼做(例如是否採取強制性、是否公布不合格業者名單)才能讓將結果發揮到淋漓盡致,以及消費者是否會真的將評核結果納入用餐的考量,將是政府、業者與消費者需共同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
▶五分制評分貼紙 英國餐廳食安這樣管
▶美國FDA前副局長論台灣食品企業:透明化是契機
▶行動餐車有標準了!紐約將實施行動餐車衛生評分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