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牧場到超市,最後到達消費者的手中,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小小舉動都可能牽動整個世界的變化,無論是在生產時做到循環經濟,通路端強調動物福利,直到最後消費者的選擇。企業堅持永續不容易,但消費者可以透過選擇來支持。
採訪·撰文=謝承學
覺得永續離自己很遙遠嗎?其實只要從每天的「吃」做出改變,從食物的選擇、理解到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小小舉動都可能牽動整個世界的變化,尤其近年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作為企業又該如何透過一己之力來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呢?
2021年9月29日《食力》舉辦「食的公益永續學:吃出價值感!永續食尚未來式」講座,邀請食創獎評審、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家福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及漢寶畜牧場董事長陳修雄,來分享品牌該如何找到「永續食尚未來式」?
打破高污染刻板印象 養豬業竟能達到循環經濟?
大多數人對於養豬業的印象通常就是味道很重、高碳排、高污染,然而,漢寶畜牧場董事長陳修雄卻不惜在價錢競爭力強的美豬,以及口蹄疫、非洲豬瘟的侵入下,堅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2020年減排碳量達到3萬1千多公噸。
漢寶畜牧場將養豬產生的排泄物,一方面經由推肥廠處理,作為推肥供農地、牧草使用,在2020年產出6000噸的有機肥料,另一方面透過肥水處理,進行沼氣放電,再搭配大範圍太陽能板發電,成為台灣首座通過環保署碳權抵換專案的畜牧場,在2020年綠電電量更達到382萬度。
陳修雄表示,環保一直以來被視為企業的成本,尤其畜牧業者面臨環保、人才凋零的壓力,也有不少同行紛紛離牧,如今漢寶實現了可營利的循環經濟模式,兼顧永續經營以及競爭力。
從天天都便宜到永續經營,家樂福從非籠飼雞蛋落實食物轉型
「天天都便宜」的家樂福,變成亞洲第一個發表非籠飼承諾零售通路,但消費者買單嗎?
家福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坦言,從價格到價值的轉變「真的很難」,他指出消費者很難知道哪個商品是符合永續,而就算知道這是永續產品,看到較高的價格,很難不卻步。
家樂福在2018年發表亞洲第一個承諾非籠飼雞蛋、成立非籠飼雞蛋專區,到2020年發表自有品牌非籠飼雞蛋,一路上家樂福面對供應鏈、價格競爭的挑戰,無論是內部溝通、政府溝通家樂福都做,但蘇小真認為,消費者才是推動食物轉型的關鍵。
她指出,只要消費者開始認識、理解非籠飼雞蛋,進而購買,就能使供應鏈開始改善,願意採用非籠飼方式養雞,政府在推動相關法規時也能更順暢。
家樂福在積極與供應鏈、消費者溝通下,非籠飼雞蛋的的銷售佔比越來越高,而這也能帶動更多其他業者加入非籠飼的行列。目前家樂福中,非籠飼雞蛋整體銷售已達到佔比 23.6%,非籠飼雞蛋自有品牌銷售也佔了自有品牌的 73.5%。
消費者怎麼選擇食物?飲食永續的起點是教育
「環境準備好了,消費者不買單,一切就白費了。」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語重心長地說。無論是生產者例如上述漢寶畜牧場,或是通路商例如家樂福,都盡自己的力量在落實永續,而對於既不是生產者也不是通路的非營利組織,可以做什麼?在這個核心問題意識下,一轉眼,台灣好基金會開始神農計畫已經9年了。
李應平深信飲食永續的起點是教育,她認為價值觀的改變不只是活動體驗、媒體報導,而是來自教育。神農教育與偏鄉小學合作,一方面有自然資源作為「現成的」教材,另一方面在地的農民恰好作為學童最佳的「農老師」,生產出來的在地作物,不僅能支持在地小農,更能加深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而回到城市教育,李應平直言城市教育和偏鄉教育不太一樣,城市學校資源較多,不要拘泥於田有多大,而是要教導季節等,教導正確的食農教育。她也指出,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迫不及待想接觸大自然,開始在家種植花花草草,然而,她認為這樣有動機的需求並不持久,但若是出於興趣、享受園藝反而真正能與自然有更多連結,開始更關心生態、自然,真正建立價值觀,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內化成價值觀,一回到賣場還是因為價錢較高而不願購買有機農產品。
疫情下的堅持更可貴 2021食創獎持續鼓勵創新
2021年在新冠肺炎的侵襲下,堅持永續發展、動物福利、飲食教育更加可貴,而《食力》作為飲食專業媒體,希望帶給飲食產業更多知識、動力,並鼓勵勇於創新、嘗試的業者。2021年食創獎已於2021年9月開始報名,報名截止日為2021年10月18日,歡迎欲參加的飲食業者至2021食創獎網站報名。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疫情拉升動物福利?歐洲萬人連署全面廢籠、市場預測人道飼養雞蛋將成亞洲主流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