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南僑企業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勘文認為現今食品科學學生對於產業近況、食安事件及法規變動的關切度低,因此畢業進入職場後,對於業界情況感到陌生且不知如何將所學應用在實務上。
撰文=楊芸甄
學用落差的問題廣泛存在於各個領域行業中,食品業也不例外,雖然學界每年皆有近3000名食科畢業生進入職場,然而業界還是難以找到想要的人才。為了解決這樣的現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台灣食品科技技術學會於2018年8月29日舉辦「食品產業專業人才培育溝通座談會」,邀請產、官、學三單位齊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討現今在整個食品產業生態鏈中,人才的培育與運用上究竟出了哪些問題?
為何學界銜接不上業界?
1、缺少專業技術師資及實務操作的經驗
目前食品產業缺少的是擁有加工技術專業的人才,例:冷凍技術、無菌加工技術等,國立海洋大學食科系主任龔瑞林表示,而會有這樣的原因來自於老師的升遷制度。老師為了能發表國際期刊以升遷,因此多選擇往易有新發現的保健食品領域或生技領域做研究,故有加工技術的老師不斷減少,而當師資缺乏,自然無法培育出業界期望的人。
在課程安排上,學校亦無充足的資源以支援學生進行實務學習。以食品分析課程為例,南僑企業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勘文表示,學校教的是基礎理論及計算數據的方式,但難以實際操作到如業界所使用的儀器設備,因此畢業後,學生即使曾修過食品分析的課程,然而進入業界後,業者還是必須從頭培養起。
2、學生對產業變動敏感度低
李勘文也提到,食品產業類別不僅多元複雜,此外牽扯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從食品產業鏈來看,食品從上游的原料到加工、通路,最終再到消費者手上,在這之中不只是需要食品科學的專業,同時也涵蓋了政策、法規、環境、國貿等議題,然而以目前現況,學生有本科系的知識要顧,且也有許多讀書以外的事要做,又如何有餘力培養跨領域的能力呢?
李勘文也表示,現今的食科學生並不關心產業近況,對於食安事件及法規變動的關切度低,當食藥署發布一法規草案時,真正會去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3.、學生進入食品傳統產業意願降低
龔瑞林認為,時代趨勢的變化及社會結構的改變皆會對產業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現今老年人口增加,大家對於健康也日益重視,食品業不再只有傳統的加工製造領域,加上現今學校有許多老師也轉往保健食品研究領域,近年有不少的畢業生在畢業後會選擇保健食品的領域,而非傳統加工、製造的產業別,人才不斷在飄移,到底業者要的加工技術人才要從何找起?
如何讓人才更好用?
1、學生要建立產業基本知識
「要讓學生在進入業界前,就先建立起產業的知識」李勘文說道。
愛之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冠翰認為,學校提供的教育並非學而無用,而是學生在吸收這些理論知識後,不懂得如何應用,將其連結在業界實務中。除了聘請業界教師,陳冠翰建議,可將產業界所發生的實際案例帶入學校中討論,以分析案例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李勘文也表示,透過「個案討論」的方式可協助學生了解業界的情況。以食安事件為例,老師可帶領學生思考該事件可以如何防範?政府又可以如何應對等,透過實際案例的討論方式協助學生與業界建立做連結。
2、進職場後的培訓不可少
台灣食品技師協會理事長鄭揚凱表示,現今有許多人才在進入職場後,才了解到自己欠缺的能力為何,然而儘管有想培養自己增進能力的想法,往往卻會發生課程報名費太貴及交通不便等問題而打退堂鼓,且業者也不一定會進行公司人員的培訓,因此造成人才無法得到良好的訓練。
李勘文建議,政府可提供學校經費,讓各校可在不同地區開設相關訓練課程,提供學生畢業後的「售後服務」,讓進入職場後的在職人員能就近再精進自己的能力。
3、建立食品技師證照的簽證制度
對於現今食品技師的聘用問題,鄭揚凱建議政府應推動「食品技師簽證制度」,採用像會計師管理營利事業的稅務與財務簽證制度的方式管理,讓各業者能選擇適合的食品技師人才,而食品技師也可以對其所簽證的食品產業負責任,避免造成部分業者聘用食品技師只是為了應付政府的檢查,然而卻未能有效發揮食品技師實質上的效用。
學界與業界間的鴻溝存在許久,也並非是短時間內便可解決的問題,然而對於目前所看到的問題,都還需要產、官、學三單位一同努力改善!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人才斷層危機!食策會執行長建議:應改革食科教師升遷制度
▶【認識食品人】食品人學以致用的 食創業之路
▶未毒死、先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