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正因為乳品是寶寶6個月大之前唯一能送進嘴裡的食物,嬰兒奶粉的成分因此都被嚴格控管,不得超出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CNS)規定範圍,其他營養素添加與用量也都有所限制,所以無論選哪一家嬰兒奶粉,營養內容其實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撰文=張越評

自懷孕期開始直至老年期的整個生命期中,人體賴以維生的營養素種類都相同,只是因應不同生命期會有不同的生理特性與活動量,但大致來說,該吃的東西都離不開6大類食物。而飲食中除了「奶」而別無其他選擇的,就是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了!

正因為乳品是寶寶6個月大之前唯一能送進嘴裡的食物,嬰兒奶粉的成分因此都被嚴格控管,不得超出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CNS)規定範圍,其他營養素添加與用量也都有所限制,所以無論選哪一家嬰兒奶粉,營養內容其實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寶寶熱量建議攝取量:0~6個月每公斤100大卡,7~12個月每公斤90大卡。

而要了解嬰兒奶粉各個成份添加的原因之前,最基礎可以知道的是,如何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熱量?其實嬰兒奶粉罐上都會標示有各體重與月齡所相應的水量與湯匙數,可依循標示沖泡奶粉,而哺育母乳則應在前6個月依據寶寶的食量與食慾來給予。

寶寶發展大於6個月時,世界衛生大會全球嬰幼兒餵食策略建議應斟酌添入副食品,讓寶寶練習吞嚥及刺激口腔,並學著接受多元的味覺與氣味來接近他們,觀察寶寶的實際需要即可,一次嘗試一種食物的方式循序漸進,以不添加調味料的食物為原則,一次觀察3~5天寶寶耐受性再陸續加入下一種食物,如果口腔或臀部有紅疹、腹瀉、便秘、嘔吐或情緒不安,都可能是對添加的乳外食品過敏的現象。

嬰兒1歲左右時消化澱粉酶逐漸發展成熟,米麥精等等已經預分解過的食物可能就不再需要,此時應選擇6大類均衡食物,並注意豆魚肉蛋及富含鐵質食材的攝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1歲以上可以開始喝一般鮮奶,但仍建議媽媽哺餵母乳到小朋友2歲或2歲以上,前提不能再讓小朋友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應定時定量,並先吃食物再喝奶,每日1~2次蔬菜、水果、不含糖的牛奶及奶製品等點心補充也具有必要性。

脂肪

2歲前勿以脫脂、低脂取代全脂奶

一般成人的脂肪熱量建議占比不超過總熱量的30%,嬰兒則占40~55%,比成人需要的多,而母乳中脂肪含量正好約有55%,嬰兒奶粉配方則因為考量到寶寶大多有配合副食品攝取的情況,所以添加設定略少為45~50%,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內小朋友不要以脫脂或低脂奶取代全脂奶,因為腦部神經鞘主要由脂肪與醣類等所合成,缺乏脂肪易阻礙神經系統發展以及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能量攝取不足等情況。

嬰兒奶粉成分表為什麼列了一堆植物油?植物油很好嗎?

母乳中有脂肪酶可幫助寶寶分解脂肪,直至約6~9個月大時,嬰兒體內幫助消化脂肪的膽汁儲存量才能發展的和成人一樣,嬰兒吸收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較佳,母乳脂肪酸中18個碳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約34%為最豐富,其次是16個碳的飽和脂肪酸「棕櫚酸(Palmitic Acid)」約占23%,接續是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牛乳與母乳不同,是以短鏈飽和脂肪酸為主,所以就脂肪酸種類而言,對嬰兒來說並不好吸收,因此嬰兒奶粉大多會先脫脂,再加入帶有長鏈脂肪酸的植物油,讓脂肪酸組成與母乳更貼近,但脂肪酸與甘油的鍵結方式還是有所差異,近期出現的sn-2棕櫚酸等,也是為了仿母乳脂肪酸的鍵結形式而出現。

DHA是什麼神物嗎?每罐嬰兒奶粉都要加!?

DHA(Docosahexaenoic Acid)、EPA(Eicosapentaenoic Acid)、AA(Arachidonic Acid)等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媽媽初乳有相當的占比,是大腦皮層細胞和視網膜細胞的組成要素之一,雖然人體能夠自行利用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合成,但嬰兒合成能力還是不比成人,必須透過攝取而獲得。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皆建議,嬰兒奶粉配方中應添加DHA和AA,但也並非是加得越多就越好,太多反可能導致嬰兒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失調等不良後果,所以實際添加量都有明定規範。

膽鹼、肌醇?PC、PE、PI不神秘

一說到卵磷脂,民眾普偏會聯想到幫助大腦發育或促進乳腺暢通等作用,如果眼尖的民眾應該還會發現,有些奶粉的PC、PE、PI等劑量成分也標示在「卵磷脂」底下,為什麼呢?因為卵磷脂(Lecithin)主要成份磷脂質可依「磷酸基」的不同而被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常見的有磷脂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 PC)、磷脂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 Amine, PE)、磷脂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 PI)等。

其中磷脂膽鹼中的膽鹼廣泛存在於食物中,它也是母乳中重要成份之一,更是神經訊息的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前趨物,對於在孕期或出生後的寶寶來說,都是必需攝取的營養素,所以媽媽在懷孕及哺育母乳過程中,就可以開始注重膽鹼的攝取,例如雞蛋、雞肉等。而含有肌醇的磷脂肌醇在細胞傳遞訊息以及脂肪代謝等功能上,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雖然一般不容易缺乏,但在部分嬰兒奶粉中還是會微量添加。

為何寶寶要吃「肉鹼」?與肉粽、鹼粽無關,跟脂肪代謝有關!

左旋肉鹼在脂肪氧化產生熱量的作用中,扮演了「載貨卡車」的角色,攜帶著脂肪酸在細胞膜內外穿梭以幫助能量代謝,因為在母乳中含量比牛乳豐富,嬰兒左旋肉鹼合成能力又比較弱,所以大多在嬰兒奶粉配方中都會看見肉鹼的出現。

醣類


只懂乳糖不耐就遜了!乳糖還可以保護寶寶腸道健康!

乳糖在母乳醣類中約占90%,平均濃度是所有哺乳動物之最,它在嬰兒的小腸中不僅可以幫助鈣質與鐵質的吸收、促進嬰兒腦部發育等,最重要的是,乳糖酶是所有雙醣酶中最晚成熟的一種,因此在嬰兒時期,有些乳糖會因為尚未被完全分解而能進入到小腸的末端或大腸中,成為腸道中比菲德氏菌等益菌的成長養分,益菌代謝產生的醋酸等酸性物質,便可進一步抑制喜好鹼性環境的壞菌生長,保護腸胃道不受病菌侵犯。除此之外,剩餘10%大多為寡醣類,還有許多含氮多醣類等,皆被視作益菌生(Prebiotics),在腸道中成為益菌的養分。

蛋白質

「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是母乳與奶粉最大的不同

母乳蛋白質組成也是與牛乳最主要不同之處,母乳蛋白質有約40%來自酪蛋白、60%為乳清蛋白,牛乳則為80%酪蛋白、20%乳清蛋白,嬰兒奶粉調配因此會藉提高乳清蛋白的比例來貼近母乳組成。

母乳的乳清蛋白中又以α乳白蛋白(α-lactalbumin)為主,牛乳乳清蛋白則是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為主,β乳球蛋白同時也是寶寶喝嬰兒奶粉容易產生過敏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水解」、去β乳球蛋白等等特殊需求的嬰兒奶粉開始研發推出。

這200顆蛋白質 是媽媽開的特效藥

瞧瞧嬰兒奶粉營養成分,琳琅滿目的奇文怪字IgG、乳鐵蛋白、甲型乳蛋白⋯⋯,暈了嗎?那是媽媽血漿中帶有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乳房細胞也會分泌IgA、IgD、IgE等免疫球蛋白質,此外乳鐵蛋白、T細胞、B細胞、中性球、巨噬細胞、表皮細胞、溶體素等等,也都是具有增強抵抗力的相關因子,母乳中初步估計已多達200餘種。

牛磺酸?寶寶也要喝蠻牛!?才不是

嬰兒轉換甲硫胺酸成為半胱胺酸的酵素不發達,因此母乳中的胺基酸組成有個特色便是半胱胺酸含量比甲硫胺酸高,以補足嬰兒體內半胱胺酸的不足,此外母乳中半胱胺酸的延伸物牛磺酸含量也較為豐富,對寶寶腦部與眼睛發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維生素



初乳β-carotene 寶寶吃的紅蘿蔔

維生素A和視力發展、調節免疫系統有關,初乳中的乙型胡蘿蔔素(β-carotene)含量較豐富,對寶寶視覺神經發展有所助益。

母乳維生素C豐富 減緩寶寶貧血現象

維他命C能抗氧化以及幫助寶寶吸收鐵質,但牛乳的維生素C就比較不足。

羊奶易缺乏葉酸 選購留意營養標示

純素食的母乳哺育媽媽須留意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是否補充B12、B9(葉酸),此外,若寶寶只攝取羊奶也容易會缺乏葉酸,進而影響神經系統發育,雖然一般嬰兒、幼兒羊奶粉都有額外添加,但仍建議要主動留意標示。

礦物質


鈣、磷不是越多越好

相較於母乳,牛乳所含鈣質是母乳4倍、磷則為母乳的6倍之多,蛋白質含量也有母乳的3倍,喝下去容易對嬰兒腎臟造成負擔,嬰兒配方中的鈣磷比因此皆要依照規定調整。

添加副食品時 可加強鐵質攝取

母乳鐵消化吸收率有49%(因為含有乳醣、維生素C等協助),而牛乳消化吸收率則約10%,嬰兒奶粉吸收率4%,嬰兒奶粉因此通常須額外添加鐵,以補足吸收率表現上的缺失,不過6個月大、體重約增長到出生2倍重之前,嬰兒鐵儲存量大抵都是足夠的,6個月後就是開始留意選取富含鐵質、維生素C等等食材的時刻。

其他添加:

核苷酸

核苷酸是染色體DNA、RNA主要成份,在體內可提高T細胞成熟與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增強免疫功能,還有對一些疫苗的抗體反應、腸道成熟及腹瀉後的修復,雖說如此,核苷酸添加的效果仍需更進一步證實。

檸檬酸「酸化」奶粉

檸檬酸添加嘗試為了預酸化奶粉,因為寶寶初期的腸胃機能可能還不能產生太強的胃酸,因此有些奶粉配方添入酸度調節劑,如檸檬酸等等,就像食物還沒有送進嘴裡之前,就有胃酸幫你預先消化,氫氧化鈉、碳酸氫鈉、碳酸鈉、氫氧化鉀、碳酸氫鉀、碳酸鉀、氫氧化鈣、L(+)乳酸、檸檬酸、檸檬酸二氫鈉、檸檬酸鈉、檸檬酸鉀,都在此酸度調節劑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