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賈克. 貝呂塞是最早提倡運用五感的味覺教育的人,他將食物價值分兩種;一是可量測的第一價值,包括衛生要素、營養要素;二是無法量測的第二價值感覺要素,也就是「味覺」。

撰文= 石井克枝(味覺教育權威專家)

賈克. 貝呂塞是最早提倡運用五感的味覺教育的人,他既是科學家,同時也是葡萄酒釀造學家。

他是法國杜爾(Tours)當地分析研究所所長,在從事食品與土壤、氣候、風土相關研究時,發現了每個人感受食物的方式都各自不同。一直到1964 年,在他聽了一場有關食物的感官性狀(感覺特徵)的演講後,他開始試著去分析由自己的感覺所掌握到的食物性狀,並於1968 年提出「感官檢驗法」。

這個方法主要用來觀察三大要素,亦即品嘗對象的「食物」、作為評價方的「吃」的人,以及有時候比食物更重要的「環境」。結果,他發現每個吃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且每個時刻都不會和過去或未來重複。

食物的感覺與特徵,其感受方法,會隨著每個人的經驗與教育、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不管是空間、人,還是氣候、環境,都是僅屬於某個瞬間的組成且無法複製。同時他也發現,所謂的品嘗,其實就是一次運用多種感覺的過程。他將食物價值分兩種;一是可量測的第一價值,包括衛生要素、營養要素;二是無法量測的第二價值感覺要素,也就是「味覺」。此外,他還提出,從食物中獲得的認知,與詞彙有著密切的關係,若將認知到的感覺用言詞來表達,就可以提升人們對品味的敏感度。

根據上述發現,他針對葡萄酒界、釀酒界、料理界的成人們設計了一套味覺教育課程。然而,很快就碰到成人們不擅表現感受的問題。於是,他調整課程,以思春期前的兒童為對象,終於讓運用兒童五感的品嘗能力,以及使其詞彙更豐富的教育法問世。

1972 年,以CM2(CoursMoyen 2ème Année,國小五年級)為對象,首度創立味覺教室課程,也開始進行學校指導者的相關培育,並於1974 年創立「法國味覺研究所」(Institut Français du Goût)前身的「味覺學院」(Conservatoire duGoût)。


運用五感,拒絕過度氾濫的食品

於1970 年代,除了努力開發味覺教育外,他同時也非常擔心因生活型態的快速變化,讓人們對食物的意識越來越混亂。這是因為產地和消費地兩者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而且隨著溝通手段和消費社會的擴大,傳統消費者的意識已大幅改變。在這種狀況下,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想吃的食物,但過度氾濫的資訊,卻讓人們越來越難做出選擇。

他深深覺得有必要提出符合這種劇烈社會變化的新基準,因此和巴黎第十大學兒童心理中心所長馬帝. 西瓦(Matty Chiva)攜手合作,將焦點放在孩童教育上。接著,根據其豐富經驗及觀察,建構出符合人本主義(按:為了人而存在。以關懷個人、抵抗環境對人的限制與束縛為出發點)、和精英主義完全相反的味覺教育。

1975 年,貝呂塞推出一學年10 堂課的味覺教室,這也正是「味覺教育」的起源。在味覺教室,由專門培育的指導者負責授課,以8 到10 歲的學童為對象,讓孩子們用言詞表達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在課堂上,學童們可以學習如何運用五感,並用言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外,在喚醒自己與生俱來的敏銳感覺、嗅覺與味覺和感性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飲食偏好與飲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綜合以上所述,這種教育法的特徵就是以「個人」為本。每個人都可以品嘗食物,但同時也能尊重每個人的差異性,並思考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藉此更深入了解自己。


好吃vs. 不好吃,味覺會告訴你更多

以「個人」、「感覺」、「品嘗的愉悅」、「共生」(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為中心的味覺教育,是前所未見的全新創舉;在學術方面既獲得了高度評價,又非常重視快樂學習,和法國長久以來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19 世紀,法國全力投入於授予營養與知識的「飲食教育」。例如,1840 年代的國高中教育,男學生可從營養、消化等生理學、衛生學(Hygiene,指維護健康的學問)、植物學的觀點來學習食物,女學生則由生理學、衛生學、家政學(按:家庭事務的管理工作)的角度切入學習。

為了讓人們了解飲食教育、營養教育和味覺教育的差異性,法國營養研究所分別將上述三種教育方法定義如下:

飲食教育:以食物相關知識(屬性、生產等)為基礎的教育過程,讓社會群體的飲食知識、技術得以傳承。
營養教育:以營養相關知識為基礎的教育過程。目標是改善個人的飲食行為,並依個人需求攝取食物。
味覺教育(感覺教育):以經由食物所得到感覺,發現更多認知的教育過程。目標是在「好吃/不好吃」這般制式化回答背後,挖掘更多美味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讓人上癮的甜味 了解糖的小秘密
恰似熟悉的甜蜜——甜味劑
黑文字、懷紙?不是文具而是吃和菓子的優雅用具!

內容來源=《餐桌上的味覺練習:哪些美食把你的舌頭變笨了?觸、看、聞、聽,找回你的美味鑑別力!》,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