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一般的慣行農法需噴灑藥劑,維持農作物的產量,不過有一群人秉持對土地的熱愛,堅持有機耕作,東豐拾穗農場有限公司行銷企劃專員黃小燕、古林咖啡藝術工坊負責人林菁川,與初音印奇自然農園女主人呂婉婷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上,分享他們對環境的用心以及從事食農教育的心得。
採訪·撰文=劉潔謙
為了養好一塊地,並種出對土地和身體都友善的農作物要付出多少心力? 花蓮縣長徐榛蔚曾於訪談中提到,「看一個城市的環境好不好,植物生長的狀況就是指標,當植物快樂,人也會快樂。」 花蓮縣是台灣有機耕種面積的第一大縣市, 東豐拾穗農場有限公司行銷企劃專員黃小燕、古林咖啡藝術工坊負責人林菁川,與初音印奇自然農園女主人呂婉婷分別在「2023花蓮食農博覽會」分享他們對有機耕種方式的堅持。
堅持有機近30載,東豐拾穗每包米都顧及生態
從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起家、田地多達200公頃的東豐拾穗,種植有機稻米至今已經28年,黃小燕表示,東豐拾穗的有機稻田幾乎看不見黃褐色的田埂,因為不噴灑除草劑,所以田埂長滿青綠的雜草,遠眺一片綠油油的。除了不噴灑除草劑,也堅持不傷害田間生態,因此每天早晨都會安排農場人員到田裡放鞭炮驅趕小鳥。
東豐拾穗的有機米耕地多達200公頃,讓消費者吃米的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童伯祥攝)
黃小燕認為,以稻米而言,有機種植的產量與成本確實不比慣行農法,價格相對較高,消費者買米時也往往忽略背後隱藏的生態成本,但有機的意義就是與生態共存,為了顧全土地和生態環境,依然堅持在有機種植的道路上,希望民眾意識到,買一包米的同時還照顧了一群小動物。
因一場風災誕生古林咖啡!台灣畫眉、大冠鷲都來築巢
同樣擁有豐富生態的古林咖啡藝術工坊,也秉持愛護土地的信念在種植咖啡豆,擁有5張咖啡師證照的林菁川坦言,自己過去是名職業軍人,歷經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後,他發現氣候變遷已經開始對環境和人類帶來危機,便毅然決然回到家鄉與哥哥一起種植有機咖啡,由於沒有使用任何對土地有害的藥劑,現在咖啡林地經常可見台灣畫眉、大冠鷲、灰甲澤蟹、赤尾青竹絲等十餘種台灣特有生物。
古林咖啡的有機咖啡園有著豐富生態,連台灣畫眉都來築巢。(圖片來源:古林咖啡臉書粉專)
林菁川透露,為了種植有機咖啡,花費將近兩年時間整地,把土地養肥沃,且相較於慣行農法,用有機的方式耕作,咖啡產量可能只會剩下3分之1,如果再把咖啡園裡與作物共生的動物們考慮進去,收成的量恐怕要再減少2~3成,但兄弟倆仍堅持做好生態保育、共存與平衡,達到與自然共融共存,讓土地的生命力繼續延續下去。
有機咖啡的產量雖然不如慣行種植,但「古林咖啡」林菁川堅持要做到生態平衡。(劉潔謙攝)
不噴藥也不翻土!初音印奇用自然農法種出好味道
對於環境永續與自然農法,呂婉婷也有一套想法,她指出,初音印奇自然農園的成立受推行「四步農法」的翁豪杉影響很深,所謂四步農法就是「不除草、不施肥、不翻土、不噴藥」,避免土壤流失養分,用最傳統的自然法則養地。在初音印奇自然農園裡,雜草可以生長到成人的膝蓋至腰部的高度,呂婉婷強調,為了保護土地,不會使用大型機具或除草劑,堅持使用人工方式除草。
呂婉婷直言,雖然自家的印加果油因使用自然農法,導致價格比其他市售產品高出不少,但對消費者和環境都更健康。(劉潔謙攝)
對她而言,養土地和作物跟養小孩是同樣的道理,靠自己努力成長的孩子終究會有更堅韌的生命力,有了肥沃的地,自然能產出健康的食物。呂婉婷也透露,當時為了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遠離城市繁忙的生活,夫妻便相繼從科技業辭職回鄉種植印加果,至今已過了5、6年,現在連自己小孩都吃得出哪些蔬果是利用自然農法種植的,這也讓她發現從小開始做食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未來會規劃一塊園區進行教育,讓消費者前來體驗,親自感受有機作物背後看不見的成本。
呂婉婷的小孩從小開始接觸自然農法食材,現在已經吃得出不同農法種植出的食物口味差異。(童伯祥攝)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讓食農教育走出課堂進入生活!花蓮農友如何重塑食物價值、與消費者對話?
▶斷裂的原民文化與經濟如何傳承?花蓮「野韻農學」、「山上那良」透過食農教育來實踐
▶法國長棍是文化遺產?在台灣學校裡種田?從挪威、日本、法國到台灣 食農教育正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