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冬至,經常會與家人、朋友們一同吃湯圓度過,而客家人在這天吃的並不是甜湯圓,而是「鹹湯圓」。

「冬至」是365天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這聽起來並不是個太令人舒服的日子,但也許正因如此,此時家族凝聚出的溫暖更顯重要。在這天吃湯圓已經是一個流傳很久很久的習俗,雖說從何而起、為何而起有諸多說法,但望眼至今,真相究竟為何,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冬至就是要來碗鹹湯圓!

身為客家代表的我曾經說過「沒有客家湯圓,冬至不能成節」這般豪語,隨之而來的結果終有二,一是深感認同,二是不置可否。

「鹹湯圓?湯圓就是要吃甜的啊!鹹得很奇怪欸!」聽到這句話已經不下百次。大多的時候,我問起非客家族群,或是非竹苗地區的朋友對於鹹湯圓的看法,十有八九,狀態都是顯示這種非常驚奇卻又有點失禮的樣子。

但我並不以為意,因為接下來他們有很高的機率會被我的手藝征服,一改對鹹湯圓的認知。

要成就一碗好吃的客家鹹湯圓,並不是不費任何吹灰之力就能辦到的事情。

首先,我們得先理解「粄母」是怎麼回事。

「粄母」就像是母雞帶小雞

我曾經在懵懂無知的大學時期自己手揉過湯圓,當時只是把糯米粉胡亂加水一通,眼見成糰就開始搓揉,結果煮出一鍋沒有口感的「糯米糰塊」,吃起來黏糯,沒什麼彈牙感。那時年紀小,哪懂什麼廚藝,從不知道搓一顆湯圓深諳著技巧:需要把部分糯米糰燙熟,讓澱粉經歷糊化作用,成為粄母,再利用粄母的黏性,將剩下的生糯米糰一起揉合。

我猜,客家話用粄母這個詞,大概就是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熟粄母糰帶著生糯米糰,共同成為完美的胚糰。使用這樣的胚糰搓湯圓,好處是非常容易成形,不容易斷裂,而且成品的口感確實更優於單純使用生糰搓揉的湯圓。

你以為就只有這道關卡困難嗎?不,更麻煩的還在後頭。

鹹湯圓的湯 更是好吃的關鍵!

將浸過水的乾香菇以及梅花肉切絲、蝦米切碎,一同丟進油鍋爆香。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因為沒有爆足香氣,整鍋湯頭的風味就會黯然失色。接著投入香料界的霸主——油蔥酥,客家人做菜不能沒有油蔥酥,這大概是勤儉的客家人唯一不勤儉使用的香料了。

爆香到位之後,非常費工但不在此章節重點呈現的大骨高湯或雞高湯,隨即加入。烈火將鍋壁燒得炙熱,炙熱到高湯在碰觸鍋邊之時,吱吱作響,脂肪與湯水在熱力的作用之下,滾出乳化白濁的色澤,煨成鮮甜美好的湯頭。

一切就緒,主角湯圓該出場了。請先起一鹽水鍋,再將紅白湯圓丟入,就像煮義大利麵一樣,需要鹽水使其入味,方能在後續與湯頭融合。直至湯圓初浮水上,撈起,與湯頭溫存,成為靈魂伴侶,合而為一。

最後,芹菜段、韭菜段、海量的茼蒿,輕覆其上,一碗華美湯圓霎時可見。

紅紅白白的小湯圓,圓圓滾滾,鮮美動人。

不過,客家湯圓也不是只有這一種路線。

客家鹹湯圓煮好後,可見芹菜段、韭菜段、茼蒿與紅白小湯圓。(圖片來源:佐餐文字提供)

苗栗地區特有的「包餡」大湯圓

阿佐是新竹苗栗的混血兒,雖然從在新竹吃的大多是紅白小湯圓,但只要回到苗栗外婆家,跟著吃的就是包餡的「大湯圓」。苗栗地區的鹹湯圓特別不一樣,裡頭包的餡跟客家菜包相仿,都是炒製過的菜脯絲,這樣的大湯圓,一口咬下,口腔盡是滿滿的陽光滋味。

我說那些嫌棄鹹湯圓的人們呀,放下成見,來趟客家莊,吃碗鹹湯圓吧!你不會失望的!更何況,我們也沒嫌棄你們喝鹹豆漿啊!

雖說吃湯圓長一歲,煩惱徒增數百倍,但冬至這節關乎於吃,人生再怎麼難,都得好好過。

【本文獲佐餐文字 Les mots à table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冬至節,食鹹湯圓】

延伸閱讀
甜酒釀的甜味哪裡來?發酵的魔法如何讓它這麼甘甜?
一年要吃兩次湯圓?其實元宵不是湯圓
冬至湯圓的選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