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歐洲消費者最常見的兩大擔憂是「食物殘留殺蟲劑」和「基因改造食物」。事實上,歐洲政府高層做了最大的努力來安撫消費者,每年花費百萬歐元檢驗食品。不過,消費者最該關注的,反而不是這兩件事。

撰文=J. M. Mulet(西班牙瓦輪西亞警政大學生物科技教授)

消費者不希望食物含有殺蟲劑,或者吞下肚的是基因改造食物,因此,食品上面經常可以看見醒目的標籤寫著「非基因改造」,或者告訴我們某些食品比較健康,尤其是「有機食品」,因為不含殺蟲劑或抗生素。

面對任何這類的保證,特別是初次想要把產品賣給你的廠商,最好還是不要放下戒心,要看清楚問題的真正重點,究竟「好處多多」只是商品包裝上的宣稱,還是真的是如此。

「農藥殘留」是門恐懼行銷的好生意?殺蟲劑是必要之惡嗎?

當你開始耕種田地或飼養家畜,就代表你正破壞所在地的生態平衡。一旦某種植物或動物繁殖開來,可能會引來其他生物體,比如細菌、菌菇或者昆蟲,對於線蟲或是囓齒動物來說,牠們也猶如置身一處「細心照料、農作物圍繞、吃到飽的盛宴」。

因此,想要順利收成,勢必得添加點「東西」。我們把所有施加在作物上的東西統稱「消耗品」,其中包括預防蟲害成分特殊的殺蟲劑。多年以來,針對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多管控,於是任何想得到的可怕行為都做得出來。

隨手拿起一本50年代或60年代的農業化工書籍,會看到當時普遍使用砒霜或水銀的衍生物,譬如農藥「馬拉松」。幸好,因為健康和環境因素考量,許久以前已立法規範殺蟲劑的最低使用量,因此殘留量十分有限。

在歐洲,這類對於食物殘留殺蟲劑的擔憂,當局在規範時不是以農作者而是以消費者為考量。每年都會禁止某款殺蟲劑或農藥的使用,並不是因為確實出現問題,而是積極地懷疑「可能會」引起問題就予以禁止。

今年便有一堆殺蟲劑,因為可能危害蜜蜂而遭到禁用。儘管許多科學家起而駁斥,認為蜜蜂的問題牽涉很多層面,數量減少的原因有真菌感染、氣候變遷、天敵,以及養蜂人使用的營養補充劑,這些都是有害的因素。

只因為「可能有害」而不是基於確定的證據,農作者因而被剝奪防止蟲害唯一的有效工具,這可能才是更大的問題。如玉米根蟲,這是一種侵襲玉米的甲蟲,對農收帶來莫大災害。

另一個問題是,因為歐洲官員的過度積極,我們禁止農作者使用一堆殺蟲劑,卻進口其他國家的蔬果,而在那些國家依然自由使用這邊禁止的殺蟲劑,這真是天大的矛盾。由於進口產品的漏洞,開始有人質疑食物真的安全嗎?我們又真的得一直擔心食物殘留殺蟲劑嗎?

歐洲民眾對這個問題逐漸高升的憂慮,促使歐洲食品安全局在2013年公布了一項研究報告,大規模檢測歐洲民眾餐桌上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殺蟲劑殘留量。結果非常清楚——食物非常安全,不需要擔心。當時研究報告的結論這麼寫著——歐洲食品安全局檢測結果是「長期接觸這些物質並不會有健康疑慮。檢測結果的數值遠低於危險警戒線。」

因此,那些一邊試著兜售某樣食品,一邊又說傳統食品正在毒害我們的人,是「利用恐懼的行銷手法」。儘管9成歐洲人口食用傳統食品,只有1成食用有機食品,人類的壽命仍繼續增加。看來傳統食物沒有那麼糟,有機食物也沒有那麼安全,其實許多聲稱殺蟲劑使用量不高的有機食品,也尷尬地出現在危險警報的行列中。

然而,儘管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資料和報告多麼清楚,偶爾還是會出現科學研究報告繼續大談「經常使用某種殺蟲劑具有風險,應該立即禁止使用」的這種言論,其中一個盤據新聞標題的主角是除草劑「嘉磷賽」。

研究作假、聳動標題 農藥被污名化的兩大途徑

過去使用的除草劑毒性更強,如「巴拉刈」,只要接觸都會中毒。在當時,嘉磷賽的優點是特別會抑制一種只會出現在植物而非動物身上的酵素,因此不會影響動物的新陳代謝。另一個優點是,嘉磷賽在生態環境當中非常不穩定,這意味從使用那天算起,藥效15至30天後會褪去,且不易被水中沉澱物吸附。

嘉磷賽的製造商是孟山都公司,當時透過商標「年年春」販售嘉磷賽,2000年專利到期後,售價大幅度跌落,造成使用的普及率更廣。它的雙贏特性在於低毒性和低廉售價兩大條件。然而,在使用30年過後的現在,這種產品卻成為電影中十惡不赦的角色。有關使用可能帶來的危險,給人近乎悲哀的印象,並透過報紙被廣泛地傳播出去。

2011年,一項研究報告公布指出,嘉磷賽如果注射在雞隻和青蛙的胎盤上會造成畸形,這結果聽起來非常駭人!然而懷孕的婦女當然不會在胎盤注射嘉磷賽,想都不可能,這個研究報告實在太不合實際。嘉磷賽另一個沒被注意到的優點是——它的毒性其實要比咖啡因和阿斯匹靈的毒性還要來得低。此外,該篇文章在方法論上有重大錯誤,因此雜誌做了3次修正,可說不足為信。

同樣地,2012年,另一篇文章公布了駭人的照片,照片中的老鼠長了跟乒乓球一樣大小的腫瘤,文章中指出老鼠是因為食用殘留嘉磷賽的基因改造玉米所導致的。這裡的關鍵是,那種玉米已經在市面上販售超過15年,而除草劑也使用超過30年,之前卻從來沒發現類似的問題。

該篇文章裡的錯誤,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才會犯的錯誤,因此招致無數駁斥的聲浪,但是,對於這一類案例,報紙感興趣的是文章是否被大眾廣泛閱讀,受到重視,而不是內容的錯誤和之後駁斥的聲浪。

有時,不一定要研究作假,只要標題夠模稜兩可,就足以引發警報。2012年,一份研究指出殺蟲劑魚藤酮可能導致「帕金森氏症」,標題是這樣寫著「殺蟲劑導致帕金森氏症」,但是隻字不提兩個事實——第一,魚藤酮自2007年起因其毒性已禁用。第二,魚藤酮其實是存在某些植物根部的天然產品。

事實上,亞馬遜河流域的原住民把它拿來釣魚,但有機農業卻也會使用它。比較正確的標題應該要改為「一種農業禁用的天然物質,導致某些動物罹患帕金森氏症,而不是人類」。但是,這樣聽起來不夠聳動。

我們在擔心食物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一個小細節——任何食物,不管是有機還是天然,都含有數百種不同成分,大多數我們不知道是否確實存在,還有不清楚濃度是多少,我們也不知道其毒性或致癌的作用。

基改食品不曾造成任何食安事件 民眾的恐懼究竟有無道理?

歐洲的另一個食安恐懼是「基因改造食物」。基因改造食物,意謂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組植入了其他生物體的DNA。目前,這種技術使用在藥物、清潔劑或色素之類的工業產品,當然也使用在農業。但是歐洲跟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民眾不愛基因改造食物,但有趣的是,人人都愛的歐元,卻也是基因改造的棉花印製的。

在歐洲,只允許種植1種基因改造玉米,卻可以進口許多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油菜以及棉花。當然,如果任何食品含有基因改造的玉米或大豆,都被要求要適當標示出來,生產者知道消費者普遍抗拒基改食物的心態,因此,基改作物多數都會用來製造動物飼料。

有個細節要注意,在過去17年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發生基因改造食品中毒事件。然而,歐洲每年仍花費數百萬歐元檢測食物,確保民眾遠離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危險」。

對我來說,當我看見「不含基因改造食物成分」的標示,我會抱持著更加小心的態度。因為夢想家知道如果要玩弄你,他們必須一邊抓住你的注意,一邊引你掉入其他陷阱。總之,我說過歐洲人普遍最擔心的就是「殺蟲劑殘留」和「基因改造食物」,所以必然會有人利用這種擔憂來宣傳自家產品,特別是商人。

歐洲最重要的食安問題 其實是「黴菌毒素」、「重金屬」和「沙門氏桿菌污染」!

歐洲食品安全局有個快速警報系統,每年會做總結,告訴我們所有食物下架問題,以及沒達到歐洲規範標準而遭到退回的進口食物有哪些。這個管道明確的告訴我們最常發生的是哪些問題,以及為什麼必須擔心。在這個公告系統中,殺蟲劑殘留和基因改造食物卻是最無足輕重的問題。

歐洲食物最主要的問題,其實是「黴菌毒素」,以及「重金屬」和「沙門氏桿菌污染」,和過去多數人所恐懼的殺蟲劑和基改作物完全不同。你真正該擔心的事情必須做個改變——哪一種食物最有問題?穀類之外,特別是乾果類也很容易遭黴菌感染,這會產生相當致命的毒素。

不可思議的是,過去食品安全原本還有一個基本的檢驗標準,但後來標準卻因為某個因素必須放得更鬆,這個因素,竟然是因為「有一種生產過程」連低標都無法達到——那就是眾所期望的「有機食物」。

如果食品安全的規範和檢驗越嚴格,有機食物就會越過不了關。你相信這種事嗎?

擴大容忍的範圍,才能讓有機生產符合規定,因為有機生產的黴菌感染程度經常超過容許的門檻,這真是令人尷尬的事。

我們不是無緣無故擔心,檢測的介入真是個問題。儘管黴菌相當天然,也屬於有機,人人仍然都認為自己可能因此中毒。講到這裡,我還是要強調,2012那年,整個歐洲只有251起通報進口食物發現黴菌感染的問題,數量比例極低,不要忽略其中最主要的訊息——歐洲的食物是安全的。


延伸閱讀
基改作物真的不好嗎?食力帶您一次搞清楚
基改恐懼症候群竄全球! 專家:科學不如恐懼有賣點!
「乃卡巴精」蛋流竄市面!我們又吃到了什麼蛋?

內容來源=《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