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鄧師傅功夫菜在二代兄弟檔鄧至廷、鄧至佑推動下,成立智慧化食品廠,以AIoT產線,傳承功夫菜手藝,將台灣美食推廣到海外市場,走向全世界。

撰文=謝爾庭

高雄經營40年的鄧師傅功夫菜,以獨門的乾燒滷法為人稱道,招牌菜滷豬腳更是長年熱銷。在二代兄弟檔鄧至廷、鄧至佑推動下,鄧師傅成立台灣少見的智慧化食品廠,以先進的AIoT產線,傳承經典的功夫菜手藝,也踏入食品製造的新領域,讓台灣料理的好風味,走向全世界。

料理古法如何標準化?

鄧師傅第二代兄弟檔回家接掌家業前,都曾在國外工作及求學。弟弟鄧至佑,過去在美國大型中式連鎖快餐「熊貓快餐」擔任主管,當時他看到完全沒有中菜底子的墨西哥裔工人,竟然能運用量匙等工具,照著食材和醬料編號,以標準程序炒出風味俱佳的宮保雞丁,感到相當驚嘆。

回國後,鄧至佑一頭熱啟動改革,希望引入西方經驗,以標準化降低操作門檻,甚至還買了各種規格化工具。沒想到,實際導入卻遭遇員工反彈,就連廚藝專精的哥哥鄧至廷,當時都不太能接受,認為外國做法不適合用於中式餐廳。「那時候大家其實看不到這件事情有什麼好處。」鄧至佑說。然而,傳承古法的中式菜餚,是否真的與標準化無緣?

鄧師傅在當時共有四家店面,兄弟倆常聽到客人抱怨,鄧師傅的招牌菜滷豬腳,在不同分店吃起來味道怎麼不一樣:「究竟哪家才是創始店?」兄弟倆這才發現,雖然師傅們都從父親身上習得手藝,做法卻未必完全相同,若沒有標準流程,品牌很難以一致品質,面對消費者。


乾燒蹄膀和滷豬腳是鄧師傅的招牌菜,卻也曾面臨不同分店口味不一的挑戰。(圖片來源:創業小聚提供)

推動中央廚房 成功跨出流程優化第一步

2008年,鄧師傅建置一座小型中央廚房,開啟標準化的嘗試。以「前店後廠」模式,由中央廚房統一生產滷豬腳、滷蹄膀等核心產品。針對工序複雜的料理,也先在工廠做好前置作業,再分發出去。

中央廚房看似簡單,卻需要將每一道料理拆解成多達數十道工序,訂定標準作業規範,並據此調配流程和人力。廚房的動線設計,也曾經過折衝。「在我爸那個年代,廚房裡人要怎麼站,應該是做師傅的人想。他會覺得切菜站在那、洗碗站在那、炒菜站在那,動線都是他們安排。」兩人持續進行內部溝通,才讓廚房流程更加清晰。

後續,鄧師傅的中央廚房產線慢慢從核心產品擴及到其他菜色。這回兄弟檔發現,團隊接受度變高了,因為中央廚房的預處理,讓門市端工作量大大降低。工作體驗的具體改進,終於讓新觀念真正成功落地。

融入西餐「時間設計」概念 讓冷凍食品完美重現風味

建置中央廚房的同時,鄧師傅也一步步往食品產業切入。鄧師傅很早就開始推出年菜外帶,將自家招牌的蹄膀,搭配雞、魚組成拜拜用的三牲禮,用塑膠袋包好放到公版蛋糕盒中,這對當時的消費者來說,似乎就已足夠。

然而,兄弟檔不斷思考「有沒有辦法更好?」因此買來真空包裝機,提高食品保鮮和衛生度,也適用於更多菜色的冷凍包裝。升級版的冷凍年菜大獲好評,甚至曾在母親節檔期一口氣賣出1,500份豬腳,更上架到各大通路。

冷凍年菜要能完美還原風味,消費者買回家後的「復熱」過程,相當關鍵。在國外學習西餐的鄧至廷,將科學化的「時間設計」概念,融入產品。以佛跳牆為例,如果只將材料裝袋,消費者回家無差別的丟入鍋中加熱,每次總會感覺味道都不太一樣。這是因為不同食材加熱時間有別,若不好好控制,味道自然走味。「順序很重要。」鄧師傅的佛跳牆經過反覆實驗,會預先在容器中照順序排列好,並附上詳細的加熱教學,才能讓每道食材,都被正確的加熱,傳達風味。

以年菜為起點,從經典的乾燒豬腳、陳皮牛腱,再到燉雞湯、滷肥腸,打開鄧師傅的冷凍產品,消費者不僅會發現內容物和照片幾乎一模一樣,更有精心設計過的食材配置和教學,輕鬆在家中重現傳承數十載的功夫菜味道。

拆解傳統手藝奧祕 耗時8年打造智慧化產線

隨著銷售業績衝高,中央廚房產能很快面臨不足。鄧師傅一度想擴建中央廚房,卻在與連鎖通路的接觸經驗中,萌生自建智慧化食品廠的想法。鄧至廷表示,中央廚房以人為核心,仰賴眾多豐富經驗、技術精良的老師傅,產能卻有限;智慧化食品廠則將各項工序標準化、自動化,甚至智慧化,因此能進一步量產。

這樣的工廠在國內並無先例,鄧師傅找來擅長食品設備解決方案的廠商,反覆溝通,醞釀了八年,中途還一度遭逢疫情延宕。2022年,位於高雄大社的智慧化食品廠(博竑食品)落成,這是一座結合AIoT技術,和人機協作的新世代智慧食品工廠。


智慧化食品廠內,工作同仁在嚴格控制的溫度、濕度環境下,依據標準流程進行烹調,確保產品品質統一。 (圖片來源:創業小聚提供)

當傳統手藝踏入新世代廠房,第一道難題就是如何以機器復現老師傅的料理功夫。鄧至廷回憶自己擔任學徒時,曾問老師傅說:「這東西為什麼這樣炒?」師傅總會叫他不要多問,父親就是這樣教的,一切憑感覺,盡在不言中。

鄧至廷卻認為,許多不可言說的感覺和手藝,歸根究柢是各項變數組合。例如中菜裡看似玄妙的「火候」,其實可被拆解成加熱效率、加熱溫度、食材變化溫度等變因。因此,團隊在老師傅烹調時,從旁細心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點、溫度和操作方式。轉化為參數,導入食品廠中的炒食機、蒸氣鍋等自動化機械,再經過無數次的調整改進,盡可能貼近老師傅的料理風味。

智慧物聯網降低人力成本 推動食品製造創新

鄧師傅的智慧化食品廠(博竑食品)中,各項設備的即時監測數據,能透過視覺化介面,一目瞭然的掌握。(圖片來源:創業小聚提供)

智慧食品廠內不同區域內的設備,都設有感測器,即時監測溫度、濕度,也配有夜間除濕和紫外線殺菌功能。打開線上的系統監控介面,各項數據一目瞭然,點入後也可檢查視覺化的圖表和即時狀態。系統甚至會監測電流數據,當設備開始頻繁產生突波,代表即將故障,工程人員就能提早因應。
智慧工廠的核心思維,是減省管理人力,減少瑣碎的巡檢工作。在HACCP規範下,食品廠的品保人員,必須每天檢測各項數據。然而透過AIoT系統,工作就能更加輕鬆完成,無形中也減少人力成本。同時,鄧師傅也讓相關數據上網,製作成影像生產履歷,消費者能清楚檢視食材的製作流程,吃得更加安心。

前進海外 將好味道推向國際

從開始探索標準化流程,到建置智慧化食品廠,鄧至廷、鄧至佑已讓鄧師傅脫胎換骨,成為食品智慧製造的標竿。(圖片來源:創業小聚提供)

目前鄧師傅的產品已成功前進海外,可在北美、港澳、新加坡等地看到,由於豬肉、雞肉等食材出口有管制,主要以海鮮和蔬食作為銷售大宗。對鄧師傅而言,海外市場還在通路測試階段。鄧至佑觀察,北美消費者的外食成本非常高昂,高通膨環境下,又更上層樓,為調理食品創造商機。此外,台灣料理在北美市場,也相當受到歡迎。

智慧化的生產數據,也進一步幫助產品出海。除了核心技術如醬汁、調味料等,由台灣出口,以免食譜外流,其他在食品工廠裡累積的龐大數據和技術參數,都能傳送到國外,協助落地生產時的微調。鄧師傅持續在海外尋找協力生產的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為定價增加競爭力。

餐飲業普遍的缺工現象,正導致餐廳營業時間縮短,再加上通膨助長,對許多人來說,外出用餐越來越成為負擔,能方便快速處理的冷凍調理食品,需求正持續增加。從最初的摸索到領先業界的智慧化食品廠,鄧師傅成功脫胎換骨,踏入智慧食品製造業。展望未來,鄧師傅將跟隨市場脈動,不斷開發新產品,秉持堅持品質初心,讓風味獨到的中式功夫菜,出現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

【本文獲創業小聚授權刊登,原文標題:AIoT產線也能做出功夫菜?鄧師傅推動食品創新,讓經典手藝走向全世界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速食餐廳為何走向數位化?從服務品質、產品開發到掌握製餐流程皆有機會提升效能
AI導入、前後場全自動化!鬍鬚張未來科技概念店提供新的餐飲消費想像!
流量紅利優勢不再!從原料、技術、概念創新才能在食品業大變之年脫穎而出
避開外送平台的坑!鄧師傅10天推9款新產品,靠「冷凍食品」挺過疫情危機
打進開丼、壽司郎!看似人人能做的數位看板,Kabob怎麼做出差異創造2億元營收?
挑戰大自然的生長法則,智耕創新要讓慢性病患者「吃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