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世界每年生產近4億的塑膠製品,而難以分解的塑膠不斷累積在地球上,對環境甚至是人類本身都造成莫大的傷害。綜觀世界各國的減塑行動,從政策、發明到想法都不相同。

撰文=紀雋妍

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0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吿更指出,至少有267種不同的動物物種遭受纏繞和攝入塑膠碎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則預估塑膠碎片每年造成約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死亡,數百萬隻鳥類和魚類死亡。甚至2018年10月歐洲研究結果也顯示,首次在人類的糞便中發現塑膠微粒,表示塑膠垃圾已經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內。從各種統計數字看來,塑膠污染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減塑成為一種風潮,世界各國都積極地採取相關行動。

台灣於2002年首度推出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的政策,但上千名塑膠免洗餐具業者上街遊行抗議,且2006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塑膠袋用量不減反增,成效不彰。2013年雙北市推出環保兩用袋,讓民眾可以減少購買專用垃圾袋,達到重複使用塑膠袋的效果。而2018年1月1日起則全國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管制範圍,並將於2019年7月1日禁止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商店(約8,000家業者)提供內用消費者塑膠吸管。台灣民眾對於此類政策的意見兩極,有人表示支持且適應良好;但也有人認為減塑政策只是圖利商家「打著環保名義賺環保財」,擔心重複使用的吸管易造成衛生問題,或批評減塑政策只是跟隨國際風潮且配套不足等等。

到底禁塑就等於環保嗎?各國政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禁塑=環保? 各國減塑政策歷程不同觀念也不同

綜觀全球的減塑政策,例如台灣,僅針對塑膠袋或一次性餐具進行限制,而有些國家配合多方面政策實施,不僅是政策面的不同,這也能反映出各國對減塑觀念的差異,整體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

減塑政策1.0: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剛開始實施減塑政策的國家,容易從最直觀的方式開始,也就是減少塑膠使用量,並且從民眾生活中常使用的塑膠製品下手,例如塑膠袋、塑膠餐具等。

1993年的丹麥是第一個對塑膠袋課稅的國家,或者近幾年東南亞國家包含汶萊、越南、柬埔寨、寮國、印尼等等,都一致地從消費端限制使用塑膠袋。這樣的政策通常比較單一,觀念上非常直接地認為「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減塑=環保」,也因此有些國家的政策容易被認為是跟隨世界潮流,倉促套用先例決定政策內容,沒有進行多面向的考量,使政策成效不如預期。

例如,愛爾蘭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卻使大型黑色垃圾袋的銷售量增加400%,且黑色垃圾袋通常都比一次性塑膠袋的更厚更大。而韓國禁止內用塑膠杯,民眾卻會假裝說外帶,但事實上坐在內用區店員也無法強制要求客人離開,導致政策執行成效不彰。

減塑政策2.0:環保不只是禁塑

因為減塑1.0的思考不夠周全,因此單向限制消費者使用塑膠製品之外,減塑2.0通常會有更完備的系統規劃,包含從塑膠製品的設計、生產、進出口、供應商、消費者到回收商,依據不同對象設計政策,而且每個政策都環環相扣。例如,寶特瓶原本是五顏六色的,但因寶特瓶的PET材料會因顏色而有不同回收價格,其中以透明的價格最高,因此像韓國就計畫未來將統一寶特瓶的顏色,用較高的價格吸引回收商收購,進而提高回收率,此即貫穿從設計、生產到回收的政策。

除了技術面的改良,觀念及文化的改變也是減塑政策2.0的一大重點。與過往不同的觀念是「禁塑不一定等於環保」,因為2011年英國及2018年丹麥公布針對各種材質的「生命週期評估」研究,也就是對產品系統從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全面性評估對於潛在環境的衝擊。

其中,環境衝擊包含資源使用、人體健康及生態影響等。透過這樣的評估方式可以防止我們在選擇塑膠替代品時,把污染轉移到其他環保問題上。例如,根據英國的研究報告,使用1個棉袋對地球的傷害等於使用131個塑膠袋,因為種植和製造棉花過程中使用的資源比塑膠更多。因此,像丹麥就不再只是禁用塑膠袋,而是推行以「全民參與」及「重複使用」為重點的政策,動員全民的力量監督塑膠對海洋的污染,並且利用獎勵機制促進回收等。

不過塑膠的確對環境有害,只是在禁止之餘也必須考慮其他層面的影響,因這個觀念的改變,使得像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等國家現階段不願意倉促決定政策,他們期望能做出對環境更全面的保護,因此至今尚未定下明確的減塑方案,但未來值得期待他們經過較長時間研議出來的政策會以什麼方式處理塑膠污染的問題。

減塑不應該只是風潮

減塑行動除了風潮的表象之外,我們應該探究其實質內容和意義,深入了解避免片面的認識而產生誤會。

減塑行動難以一次到位,但不能因為效果不夠明顯就放棄努力,因此這次的減塑專題將帶大家從亞洲開始,先看東南亞中的新加坡在周遭國家紛紛限用塑膠袋時,為什麼敢獨排眾議不強制對民眾限塑;再看到台灣周遭的韓國及日本如何有系統解決高塑膠使用量;最後則是減塑政策領先台灣近20年的歐洲,看減塑行動發展至今下一步該怎麼走。

此外,本次專題還針對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包裝材料及餐具,搜集各國的創新發明,帶大家看看不論國家發展程度的高低,各國發明家如何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尋找替代方案。

看看別人怎麼做,想想我們的下一步,如何選擇更好的方法去接近減塑目標,真正落實保護環境,才更能接近珍惜地球的理想。

註:本專題由實習編輯撰稿,食力編輯團隊審稿。

延伸閱讀:
東協各國皆禁塑膠袋 新加坡卻堅持走自己的路
塑膠消費全球第一的韓國 全面性配套推動減塑政策
便宜環保的塑膠袋替代品陸續問世!不只可分解還能喝下肚!

參考資料:
When the mermaids cry: The great plastic tide
Microplastics found in human stools for the first time
行政院環保署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upermarket carrier bags: a review of the bags available i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