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食農教育法》核心「三面六項」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面「飲食生活與文化」包含了兩項內涵:「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飲食習慣」是重要的飲食基礎知能,例如認識飲食的重要性、培養恰當的飲食態度、進餐禮儀等,「飲食文化」則側重於探討飲食與農業、文化的關聯性,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只傳承在地飲食,也展現出覺察、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

採訪・撰文=巫芷玲

說到食農教育,大部分的人都會先想到自己種、自己做,然而除了帶孩子親手種東西,實踐食農教育還有許多方法,且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息息相關。從《食農教育法》核心「三面六項」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面「飲食生活與文化」包含了兩項內涵:「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飲食習慣」是重要的飲食基礎知能,例如認識飲食的重要性、培養恰當的飲食態度、進餐禮儀等,「飲食文化」則側重於探討飲食與農業、文化的關聯性,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只傳承在地飲食,也展現出覺察、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

城市沒有農地要怎麼教?「擇食」也是重要一環!

食農教育多少會受到學校位在城市或鄉村的影響,在可運用的資源上也會有所不同,也許鄉村能夠連結「農」的機會相對於城市來得大,但是城市也有城市的做法及切入點。比如高雄市加昌國小教師黃彥博過去在愛國國小任職時,有鑑於高雄當地發生的「假愛玉(果凍愛玉)」新聞,便決定幫助學生認識原型食物,因此透過自行規劃的教案「真愛玉見你」教導學生如何分辨真愛玉及果凍愛玉,分辨方式包含真愛玉看起來有雜質而非透明Q彈,且遇熱不會融化,同時將食農教育結合科學知識。

課程結束後,透過問卷了解到學生在認識愛玉的作法後,因此變得較少在超市購買愛玉,黃彥博說道,市區的學生大多只能感受到食物加工的最末期,也就是擺放在市場上販賣的樣子,而較難接觸到食物初期的栽種或者原型樣貌,但這不代表市區的學校就沒辦法進行食農教育,「懂得如何擇食、建立關懷土地的消費習慣」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

用親手製作的「客粄」 為食農教育留下深刻「印象」

台灣除了常見的夜市、小吃,還存在許多飲食文化,例如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皆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飲食特色,而透過最日常的「吃」,食農教育正是讓學童打開視野的最佳機會,看見世界豐富的樣貌。以下列舉在校以食農教育幫助學生了解飲食文化的案例。

【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5季刊《2024食育力總體檢獨家揭曉!22縣市要補修的一堂食育課》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推廣滿意度】食農教育政策哪項最有感?7成以上民眾增加國產食材購買意願 惜食、飲食文化的感受度則較弱
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揭曉!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 宜蘭、台東、花蓮、嘉義縣蟬聯4年五星殊榮
【農業與環境】以綠色永續貫穿產地到餐桌!花蓮台東連四年「霸榜」冠亞軍 苗栗大躍進擠入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