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東縣除了聞名全台的臺東慢食節,其實在學校教育和全民食育上,也結合在地飲食、農業和原民文化,將食育深耕在台東這片土地上。台東縣長饒慶鈴認為藉由發展慢經濟,才能徹底展現食農價值。
採訪·撰文=謝承學
台灣的慢食風潮從台東縣開始吹起。從2012年「從產地到餐桌」計畫開始,台東持續推動產地餐桌的食農教育,強調吃在地、品當季之精神,發展台東縣健康飲食與在地食農,延續至2017年啟動「臺東慢食節」活動,迄今參與慢食節的店家超過 120 家、創造上億元的慢食商機,已成為代表台東的品牌之一,而「慢食」也成為台東在食農教育上與其他縣市最與眾不同之處。
細細品嚐食物的味道,食農教育正是慢經濟的價值所在
「食農教育正是慢經濟的價值所在。」台東縣長饒慶鈴解釋,慢經濟的核心價值就是放慢步調、細細品嚐食物的味道,無論是慢食或是慢食節中使用在地食材縮短食物里程,都不只是台東食農教育的核心,更像是台東的生活態度。
饒慶鈴表示,相較全球慢食風潮的起源地歐洲,亞洲比較侷限在食農教育,但台東是透過活動傳達教育理念,甚至變成經濟產品。與以往不同的是,「臺東慢食節」2022年首度移師台北,饒慶鈴表示,除了因為聲名遠播導致「很多人敲碗」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將台東慢食文化輸出。她解釋,由於台北已經有相當豐富的飲食文化,但地處遙遠的台東若想把飲食文化輸出其實相當困難,藉由慢食節是很好的途徑。
臺東慢食節於2022年首度在台北舉辦,將台東在地特色飲食文化帶來台北。(圖片來源:臺東慢食節提供)
「這不是單一的消費行為,販售的是對理念的認同。」饒慶鈴指出,從支持在地物產、飲食文化的歷史,甚至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都是參與者對於慢食理念同時也是食農教育的肯定,此次遠赴台北的台東攤商看見自己有被肯定的價值,在消費者的支持下,慢食理念也才得以繼續循環下去,「食農教育可以說是台東的一部分。」
臺東慢食節將在地飲食結合食育推廣,讓參與民眾了解食材來源和背後的文化脈絡。(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提供)
縱谷、南迴、海線 有不同特色的食育風貌
台東縣也不只有慢食節,在學校教育方面,台東縣教育處處長林政宏表示,幅員廣闊的台東縣大致可以分為縱谷線、南迴線和海線,透過結合豐富山林和海洋資源以及多元飲食文化,讓台東縣的食育與在地元素結合形成只屬於台東的風貌。
林政宏舉例,台東縣興隆國小利用本土語言課程,辦理原住民與新住民美食體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採集、調理特色美食,從實際體驗中認識食材、培養對多元文化尊重與欣賞的正確態度。而嘉蘭國小則帶領學生從種植紅寶石——洛神花開始,經歷耕作、採收、捅籽到醃製蜜餞和熬煮洛神花汁等一系列課程,使學生對自己生活周遭的傳統作物更加肯認。
位在全台最著名稻米產地的池上國中則是持續帶領學生進行稻米課程,與在地農民結合,種出道道地地的池上米,並包裝成伴手禮,成為該校最有特色與誠意的禮品。台東縣的原民文化也是食育的重點推動方向,例如錦屏國小利用學校約1.2分大的廢棄荒地,種植四季蔬菜與布農族傳統作物,讓荒地搖身一變成不同的學習場域,培養學生農育及食育的知識與技能,實踐健康的飲食生活與友善環境的理念。
林政宏指出,台東縣農業處也在2021年至各國中小辦理了50場次的有機米食農教育課程,並提供營養午餐食用有機米48次,透過課程及食的體驗,了解有機食材的種植及生長環境、營養價值及烹飪方式等,讓師生體驗摸、看及嚐有機米,2022年將持續前往國中小辦理50場次
池上國中的稻米課程,由在地農民帶領學生種出道地的池上米。(圖片來源:池上國中官方粉絲團)
由學生親手從播種到收成的池上米,包裝上也紀錄著農務實作過程,成為別具特色的伴手禮。(圖片來源:池上國中官方粉絲團)
不只是學校教育,台東將食育延伸到家庭教育
林政宏也強調,台東縣的食育不只侷限在校園,還延伸至家庭教育。他表示,透過家長會、班親會或運動會等家長進入學校的時機,進行面對面的宣導與互動,也會邀請家長參與有關食農教育體驗課程的進行,在體驗的歷程中讓參與的家長更加了解健康食材與營養飲食對孩子成長與友善環境的重要性,而家長也成為最佳的「食育行銷員」,向其他的家長或家人行銷食育的正確觀念與實踐策略。
食農教育講堂推動全民食育,從「食」出發的部落文化之旅
在學校教食育就夠了嗎?台東縣自2020年起開設「食農教育講堂」推動全民食育,台東縣農業處處長許家豪表示,食農教育講堂讓遊客、消費者不只是來台東玩,還能在現場直接採集食材、手作食物的過程,了解食物怎麼來,以及在地農產的文化歷史。
「大家來到台東池上一定會去伯朗大道,但多了當地農遊體驗,讓遊客有更多地方可以去,同時滿載而歸。」許家豪舉例,台東在池上的食農教育講堂就以稻米種植體驗和爆米香手作課程為主體,在活動過程中,透過在地小農發揮所長,分享農業知識和有機理念,將從事農業多年的故事與參與者分享,在從事農務之餘也能有額外收入,同時提升參與者的食育素養,達到雙贏。
此外,台東還推動「部落食尚計畫」,至今輔導了23個店家,配合在地環境、生態或文化,發展出搭配的觀光景點,規劃深度體驗旅遊的遊程,打破過去來臺東旅遊模式。林政宏表示,打破過往以「景點」規劃旅遊行程,而是以「食」出發規劃路線,例如走入山林和族人一起製作布農獵人點心,體驗射箭、做陷阱,或是踏上海邊體驗阿美族傳統煙燻魚、品嘗飛魚特色餐,手做原民血腸、獵人餐包等,還能深入了解原民飲食文化故事與食的智慧。林政宏指出,至今已推出16條旅遊新路線,輔導店家消費人次超過10萬人、總體營收達千萬元。
台東縣將多元的原民文化以飲食為核心包裝出別具特色的旅遊路線。(圖片來源:台東部落食尚官方粉絲團)
台東縣讓食育深耕土地,再次獲得食育力五星縣市肯定
在2022年4月19日《食農教育法》三讀通過,成為台灣食育推動的重要里程碑,對此,饒慶鈴認為法規的通過不該是侷限,而是建立大家共同的目標,而她期盼臺東慢食節作為在地飲食文化和食育推動的手段,「讓食育深耕台東這片土地,也讓《食農教育法》的精神因此被實踐。」饒慶鈴説道。
台東縣長饒慶鈴的食農教育承諾:
共創結合生產、生態與生活的三生農業,食農教育就是最好的農業行銷。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健康營養是一切發展的核心目標!嘉義市長黃敏惠:食育是打造幸福城市的根基
▶推動六級化食農教育 宜蘭縣長林姿妙:讓縣民成為專家、全縣都是特色場域!
▶結合港都、山林資源發展特色食育!高雄市長陳其邁:讓高雄農產的甘甜滋味深植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