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見媒體製造業!中時電子報一則《用上癮?台人用塑化劑是歐盟3.9倍 吃下肚恐致不孕》的新聞跑馬燈,嚇壞人許多民眾,然而點進去一看就可以發現內容充滿漏洞,錯誤百出。第一段「台灣人一年使用塑化劑量高達180億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量高達782個,竟是歐盟的3.9倍」你是否注意到了,為什麼塑化劑的單位是「個」?台灣比歐盟多出「3.9倍」這個統計數字又是哪裡來的?

撰文=黃宜稜

又見媒體製造業!中時電子報一則《用上癮?台人用塑化劑是歐盟3.9倍 吃下肚恐致不孕》的新聞跑馬燈,嚇壞人許多民眾,然而點進去一看就可以發現內容充滿漏洞,錯誤百出。

第一段「台灣人一年使用塑化劑量高達180億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量高達782個,竟是歐盟的3.9倍」你是否注意到了,為什麼塑化劑的單位是「個」?台灣比歐盟多出「3.9倍」這個統計數字又是哪裡來的?

利用google搜尋後發現,這句話最早可溯源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2014/09/19發布的《全台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環團籲速展開「無塑生活」護海洋》中指出「全台一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年使用782個,等於每天使用2.7個(2016/10/21更正:每人每天應為2.14個),但對比照歐盟每年每人平均198個,台灣多了3.9倍」發現了嗎?原文指的是「塑膠袋」而非「塑化劑」,且重點在於塑膠袋的環保議題,中時直接將塑膠袋與塑化劑劃上等號,完全是增加民眾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什麼是塑化劑?塑化劑只是一種代名詞,代表著一群數十種到數百種的物質,且主要被添加於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中,此外目前被科學家證實會對健康造成風險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類」,並非所有塑化劑都有危害。

緊接著內文提到的成大研究針對「塑化劑與女性性早熟」與「塑化劑與男性不孕症」兩篇研究,經查詢後應為2015年的研究《Developing an intervention strategy to reduce phthalate exposure in Taiwanese girls.》以及《Phthalates might interfere with testicular function by reducing testosterone and insulin-like factor 3 levels.》,都是針對「鄰苯二甲酸酯類」,中時電子報直接用忽略其中關聯,以「塑膠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的邏輯撰寫該新聞,利用文字遊戲混淆民眾。

最後中時電子報再以「男性成人塑化劑的主要來源,是不孕症男性成人於塑膠袋及保鮮膜包裝之冷熱食、塑膠及保麗龍杯冷飲、寶特瓶裝之運動飲料及茶類的每日攝食量皆高於正常男性成人,發現攝食量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相對較高。」作為結論,卻沒有寫到成大當年新聞稿提到的「不孕症男性成人個人衛生用品(尤其是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刮鬍膏及香水)使用量皆較高,而使用量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相對較高。」直接要將人體內的塑化劑歸咎於食品包材。

另外再次強調,塑化劑主要被添加於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中,寶特瓶材質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保麗龍為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兩者皆不會添加塑化劑,這是多年來經常被誤用的內容,現在其實許多網站都已經澄清了。中時電子報在完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將多則新聞移花接木,刊登出如此謬誤的報導,且中時相關媒體例如中視、中天也立即跟進,造成錯誤報導不斷流傳,實屬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近幾年有些研究報導也指出,台人體內的塑化劑含量確實較高,而回到會添加塑化劑的PVC來說,最常被作為食品接觸包材的東西就是保鮮膜與塑膠袋,因此應該要讓民眾知道的,是在使用塑膠袋與保鮮膜時必須多留意其材質是否為PVC,若是則應該要避免用於盛裝熱食以及加熱,而並非一昧的恐嚇民眾。塑膠是近幾年常被談起的環保議題,不過環保與食安並非相等,為了環保我們應該減少使用塑膠袋,但不應該藉此以食安來製造恐慌。

延伸閱讀:
塑膠手搖杯並未添加塑化劑 購買時可留意外觀
掌握4要點安全使用塑膠食品包裝與容器
【謠言拆解】濾掛式咖啡並不含有會致癌的濕強劑

參考資料:
▶Phthalates might interfere with testicular function by reducing testosterone and insulin-like factor 3 levels.
▶Developing an intervention strategy to reduce phthalate exposure in Taiwanese girls.
▶成大李俊璋教授證實 塑化劑影響男性不孕症
全台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環團籲速展開「無塑生活」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