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南台灣正在遭遇比2021年百年大旱還要嚴重的缺水情勢,雖然透過前瞻計畫提前節水,節省大量農業用水,減少產業用水卻與原先節水比例不符;而當農民大量使用地下水,將有地層下陷與土質變化的風險隱憂,同時因中央及地方跨部會與跨區鑿井計畫的「落漆」,反而造成虎頭蛇尾的施政印象。
採訪·編輯=張語屏
缺水問題不是只有2023年才開始發生。屏東縣鹽埔鄉的青農林建宏說,這次南部的水情,其實比2021年的百年大旱還要嚴重,且依照個人經驗,南部應要到4月底才會有足夠的雨。
「不過,因為經濟部前瞻計畫的『水環境計畫』完成,開發河川伏流水,同時增加100多口的地下水井,而南部縣市首長又剛好都是同樣政黨,較不會互相扯後腿。」林建宏認為,有了以上關鍵因素,一般大眾才還沒感覺缺水那麼嚴重。
從前瞻計畫到災害應變中心 提前節水避免提前用罄
經濟部水利署在2017年訂定了「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並發函給中央部會及全台各縣市,是跨部會及跨區的整合水資源計畫,關注在水資源的發展、用水安全及環境規劃,執行到2021年8月。
由於自2022年5月統計至今,經濟部水利署監測南部集水區降雨量比百年大旱更少,繼2022年成立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後,在2023年3月1日更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不斷提前節水調度,避免全台水庫蓄水率降得更低。
產業用水以農業用水最多 灌溉用水則占9成以上
根據水利署2021年用水統計,集結水庫、攔河堰、伏水流及地下、海水淡化處理後的海水的生活用水量為31.63億立方公尺,而提供全台工業面積為29萬公頃,工業用水總量為14.25億立方公尺。
農業用水也另外包含引用河川引水、池埤,使用在灌溉用水、養殖用水及畜牧用水,總計97.57億立方公尺,其中的灌溉用水使用量占總量91%,用於38萬公頃的灌區耕地。農業灌溉用水量雖然驚人,卻已比2010年的125億立方公尺減少2成以上農業用水量。
節水供應優先減用工業用水 農業用水卻是「打折打很大」
由於2022年5月到11月的降雨量是歷年的4到6成,比2021年百年大旱時還要少,嘉南地區農田水利署管理組組長黃義銘說,水庫每年都會分配水量,農業供水約每年為9億公噸、工業用水為2700萬公噸、民生用水約1.2億公噸,當水庫和河川的水量減少達嚴重下限,民生用水就會做總量管制,每月1千萬公噸再分為3巡、各約300萬公噸來監控用水狀況。
黃義銘進一步解釋,產業用水則是將總量打折、節水供應,「工業用水是優先打折供水,為原供應水量的5至7成,農業用水供應原水量7成,當水量真的不足才會再折用民生用水。」
然而,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現階段針對工業用水的管控,針對用水大戶如科學園區減量10%,三溫暖等用水減少10%~20%,每個星期會去查表並勸導減量。
原本2023年計畫供應農業水量為9億公噸,黃義銘說,往年都能控制在用水量6億多公噸,在抗旱時期將會更節省;嘉南地區1期稻作停灌後,省了2.3億公噸,雜作則原本計畫在3月1到16日分次供灌7000萬噸,在打折後僅供應約1680萬公噸水量,減少76%原水量,「因節水折數落差太大,有另外以河川、私人井或埤池、小水庫支援供水。」
何達夫則補充,2022年秋冬茶作供應水量為3000多萬公噸,2023年則節約使用1718萬公噸,節水5成以上。
嘉南地區連雜糧用水也險遭停 爭取之下才免於停水窘境
「差點連給雜糧作物的水都要停供,在不斷爭取到限水供應,才能免於停水窘境。」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簡任技正莊岳峰坦言,在農水署不斷尋找多元水資源,儘力讓3月的旱作雜糧區順利供灌,也因此出現台南部份雜糧作物沒水可用。
依水利署水情燈號顯示,2023年3月31日,台南及高雄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為減壓供水的黃燈。而依減量供應規範,針對工業用水大戶則實施減供20%,雖然水利署有與地方政府及業者,推廣使用再生水做為的次級用水供應部份工業用水,實情是,供應農業用水被打的折扣還是比工業用水高。
高雄水量不足、屏東借助地下水 未料先偷跑也無提供監測資訊
供應屏東的牡東水庫仍有原蓄水量53.6%,地下水平均也都有12~20億公噸,由陸地向高屏溪流動,水情穩定,因此當高雄水情不佳,且原本支援的高屏水攔河堰水位開始下降,就啟動了跨區調水計畫。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行政科科長郭峯志表示,在行政院擬定「2023年穩定南部地區供水抗旱計畫」中,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已有規劃會在屏東鑿井埋管供應高雄,屏東縣政府也了解有其需求、但尚未有明確開挖時間。
雖然是中央層級的規劃,地方政府沒有權限,卻在3月中無預警地突然直接動工埋管,在不曉得任何管理與緩衝機制下,引發農民與民眾緊張,擔心水資源將受影響。
3月20日時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與屏東縣政府召開協調會議,「為避免衝擊屏東農業用水,縣長周春米要求,水利署須先建立水位管理監控技術與資源揭露,包含地下水位網及地層下陷資訊的建置,才能抽取抗旱用水,若到達警戒水位、及抗旱期結束,就需停止抽水,避免衝擊屏東用水及地層狀況。」郭峯志說。
何達夫針對偷襲情形回應,因抗旱工程緊急,南區水資源局未事先知會屏東縣政府,確實是疏忽,但敢打包票,由於在高屏溪左岸鑿井抽出的地下水後快速補充,且依地質條件不會有地層下陷疑慮,屏東南區曾受地層下陷之苦,因此仍會同時做好地層下陷防治規劃,觀測地層壓縮質,增加相關監測井。
屏東地下水量雖豐沛 取用已比往年多
林建宏所在的田區則位在屏東北區,他表示至少有一半的農田都有挖地下水井,另一半則是由農田水利署挖大口徑的地下水徑,流到灌溉溝渠,再由農民自己協調灌溉時間,有別於嘉南地區引用水庫的灌溉大水圳。
由於林建宏也具備環境工程背景,了解屏北地層較厚且硬,較不會有如屏東林邊地層下陷的問題。由於屏北地區沒有水庫,林建宏觀察到目前抽取地下水量比平常多,已經剩下3分之2左右。
水庫供水不足、仰賴地下水 必須擔心土壤鹽化狀況
雲林縣政府曾於2015年公告,由於高鐵行經雲林縣路段受地層下陷,乾旱更使下陷更嚴重,下陷4.1公分、下陷程度達31%,而沿海地區曾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需承受下陷之苦,加上大面積種植水稻超抽地下水,開始輔導耐旱作物。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魏勝德擔憂,雖然水情不佳農民必須依賴地下水,當靠近出海口地區的農田在旱季抽水,由於雨水不夠,海水就會滲入,未了解水質已有變化,嚴重時會導致土壤鹽化,農作物將難以生長。
雖然中央政府因前瞻計畫提前調度水資源,農糧署、農田水利署等配合推動停灌休耕、減少大量農業灌溉用水,才能避免連續多年乾旱而讓台灣尚未進入紅燈水情,然而實情仍是優先減用農業用水,農民改用地下水耕作,有地層下陷及土質變化的隱憂,且在未通知地方政府就擅自先挖井,原為跨域供水的美意反而引發爭議。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掌握生產關鍵籌碼 避免成為極端氣候下的難民農夫
▶農政單位改善水利設備更節水、開發多元水資源成本卻太高!除了節流 更需加強保水方案
▶乾旱衝擊農損破5億元!配合節水、嘉南農糧停灌限水 農業正在面臨哪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