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香港的禽流感防疫思維早已從應變(React)改為預防(Prevent),藉由良好的源頭管理,大幅減少家禽銷毀量。2003年後,鮮見香港養雞場爆發禽流感疫情,可歸因於政府的嚴密管控,以及香港家禽業者不斷革新飼養設備及模式。

撰文=林玉婷、嚴永龍(香港採訪報導)

香港市面上有9成食物來自進口,但就現宰雞來說,幾乎都是來自本地的養雞場。即便香港政府沒有禁止中國活雞進口,但中國的禽流感疫情肆虐,香港邊境檢疫之嚴格,讓不少中國活雞供應商須打道回府,自2016年初,暫無中國活雞供應至香港。香港本地家禽業者同樣受到港府的管制,然而2003年後,鮮見本地養雞場爆發禽流感的疫情,這歸因政府源頭管理妥善,而本地家禽業者不斷革新飼養設備及模式,亦應記一功。

香港家禽銷毀量20年來大幅下降 雞農重建養雞場杜絕禽流感

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簡稱「漁護署」)的資料顯示,香港的家禽撲殺數從1997年154萬,減少至2008年10.6萬,至2016年僅約6000隻,而且20年來,大概相隔數年才有需要作預防性銷毀行動,證明香港防疫政策成效顯著。反觀台灣,目前在動植物防檢局的官方網站上,可追溯的家禽撲殺數據為2015年,當時政府銷毀約543萬隻,雖然2016年情況撲殺隻數大幅下降,但2017年回升至約171.3萬隻,至2018年2月18日,已有41個雞場確診、撲殺約30.6萬隻,顯示台灣現時的防疫措施仍有待改善,安全性明顯不足。

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研究科技中心談兆麟教授表示,因為禽流感病毒在鴨和鵝身上不會致死,即使感染也難以發現,為了有效管控疫情,香港已無飼養水禽的農場。又因為現宰雞飲食文化,因此還是保留當地養雞場,至今香港僅剩29座養雞場,目前全港的總飼養限額為130萬隻。

香港康力農場創辦人郭銘祥是當地家禽業界的權威,曾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發新的雞隻品種。他從1989年開始經營養雞場,曾於1997、2002年經歷2次禽流感疫情,當時漁護署上門撲殺數以萬計的雞隻。問及香港的防疫之道,他解釋說,2003年是重要的轉折點,當年政府推出多項防疫措施及牌照條件,包括要求養雞場採用非木質建築材料,避免木頭腐朽而藏污納垢,以便環境清潔,另外要安裝與外部環境隔絕之「防雀網」,網格間隙面積不得大於6分(約2平方厘米),防止雞隻與野鳥、候鳥接觸;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再允許從養雞場直接運送雞隻到各地方市集,必須先運送至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再從批發市場運送到地方市集。各段運輸過程所使用的雞籠都必須經過消毒,雞隻運送到批發市場時,將被移送到市場的雞籠中,運雞車和批發市場的雞籠,兩者不可混用。

「2003年後,政府推出新的發牌條件及相關生物保安措施,香港的養雞場基本上再無發現禽流感。」- 香港康力農場創辦人 郭銘祥先生


郭銘祥回憶自己的養雞場過去受到禽流感襲擊的情形。「1997年2間爆發禽流感的養雞場,正是供應雞苗給我的養雞場,」他續道:「他們(供應雞苗給郭銘祥的養雞場)在元朗的大型市場買了一些雞隻,打算作配種之用,可是拿回養雞場以後,雞隻受到感染陸續死亡,用藥物控制病情無效,3000多隻母雞全部病亡。漁護署派人抽取樣本檢查仍找不到病因,便送到美國化驗,最後發現是H5N1。」郭銘祥的養雞場於2002年,再發生禽流感疫情,雞隻大量死亡,適逢2003年政府訂定一系列農場生物保安規條,他下定決心重建養雞場。康力農場的建設,並非一朝一夕,乃經過郭銘祥多年來的實踐與改良。他表示,雞舍都是自行設計,除了需符合政府的衛生規範,還要考慮通風及恆溫系統。

郭銘祥在養雞場加裝不少抽風扇,雞舍設有良好的通風系統,確保空氣流通。(攝於香港康力農場)


溫差太大、通風不良容易使雞隻生病 環境管控實為防疫關鍵

郭銘祥指出,雞隻長出羽毛便能抵禦寒冷,可是溫差過大會降低其免疫力。為此,他為每個雞舍建立起完善的保暖系統,鋪設水管到雞舍內部,室溫降低時,馬上供應熱水到各雞舍裡,熱水管佈設在地下或雞籠底部;若天氣炎熱則開啟風扇、抽氣扇幫助散熱,維持室溫恆定。「雞隻最怕被風吹到,」郭銘祥補充道:「所以晚上要把風扇和抽氣扇關掉,不然牠們會生病。」

康力農場的雞舍有完善的保暖系統,室溫降低時,馬上供應熱水到各雞舍裡,熱水管佈設在地下或雞籠底部(攝於香港康力農場)


良好的通風設計亦是康力農場改良的一大重點。郭銘祥認為,雞隻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受感染的機率較高,因此,他多次改良雞舍的設計,加裝抽氣扇,務求雞舍通風暢順。他表示,現在雞舍採用金字塔式設計,考慮到政府規定養雞場有建築高度限制,每間雞舍兩邊的雞籠只有5至6層,並呈梯級形狀,如此一來,上層雞糞或雞毛便不會掉在下層的雞籠裡,方便清潔,保持環境衛生。

郭銘祥採用金字塔式的雞舍設計,每間雞舍兩邊的雞籠只有5至6層,並呈梯級形狀。(攝於香港康力農場)


郭銘祥表示,自己曾考慮過台灣水簾式的雞舍設計,但最後決定不採用,因為雞種有差異,他飼養的雞隻與台灣白肉雞成長週期僅35天不同,康力農場所養的嘉美雞成長期為90天,期間會換毛,掉下來的雞毛容易造成堵塞問題,需要經常清潔,且雞隻成長週期長,採水簾式飼養法的話,輪轉率低,香港寸土寸金、並不適合。

由於雞隻飼養期較長,郭銘祥將雞隻分為小(0至4週)、中(4至8週)、大(8至13週),以不同批次區別,分區管理。「就飼養密度而言,小雞約1平方米50隻,1個雞籠有50至60隻;中雞約1平方米20隻,1個雞籠有8至10隻;大雞約1平方米15隻,1個雞籠僅2隻。」郭銘祥指出,目前的飼養密度既不過份擁擠,又能符合經濟效益。但若為了通風,為什麼大雞不單獨飼養、而需要有「室友」呢?郭銘祥笑著說:「雞像小孩子搶吃一樣,具有競爭心理,2隻共處一籠,跟單獨1隻相比,反而食量增加、重量也增加」。

郭銘祥以不同批次區別管理雞隻,大雞的飼養密度約1平方米15隻,1個雞籠僅2隻。(攝於香港康力農場)


撲殺仍屬消極作為 源頭管理造就世界級防疫之城

郭銘祥也說明,漁護署於2003年推行強制性禽流感疫苗注射計劃,養雞場的雞隻會分別在出生後7至10天、30天接種指定禽流感疫苗,漁護署人員會在60天檢測雞隻的抗體滴度,未達滿意水平的雞隻一律不得出售。此外,所有從養雞場運送到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的雞隻批次,必須附有一份由漁護署簽發的《提領雞籠紙》,確保雞隻品質安全無虞。

但郭銘祥認為,疫苗純屬保險性質,重點是做好養雞場的環境管理,讓雞隻能健康成長,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疾病。他以2003年為例,當時附近農場驗出有H5病毒,但在他的養雞場裡,只有一間未經改裝的雞舍出現雞隻感染情況,旁邊兩間經重建雞舍則無問題,在全面改裝之後,他的養雞場再未發生過禽流感疫情。

目前台灣對禽流感防疫以撲殺為主要手段,動植物防檢局施泰華副局長指出,台灣家禽業者若主動通報疫情,政府進行撲殺行動後,可獲得雞隻原價5成的賠償,如果業者事前購買保險,賠償金額更提高至原價的8成。論及台灣的撲殺保險制,郭銘祥表示,香港沒有這種民間保險制度,但只要有撲殺,政府會對每隻雞補償30元港幣(相較於一隻雞養雞成本50元,補償為6成),但補償金額無上限、也不限是否自主通報。郭銘祥笑說,雖然香港無相關保險,就算有,自己不會購買,因為重點在於事先預防,並不是事後補助。

一旦爆發禽流感,撲殺確實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手段,但同時令家禽業者蒙受損失,也影響到市場的家禽供應,屬於消極作為。香港的防疫思維早已從應變(React)改為預防(Prevent),藉由良好的源頭管理,大幅減少家禽銷毀量。港府的嚴密管制,再加上業者積極革新飼養方式,才能讓香港成為世界級的防疫之城!


延伸閱讀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台灣 能向香港學什麼?
香港以風險分析為本 特設專責單位管控食安
台港中央食安預算差很大 香港人均是台灣的30倍!
香港零售、網購及餐飲行業管制超嚴! 沒牌一定抄!
香港如何從禽流感傳人首例到世界級防疫水平?
無懼禽流感!香港至今仍保留現宰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