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5年手機正式取代桌上型電腦,成為主要網路消費工具,與此同時,大量食品營養資訊流通,讓台灣消費者開始對自身健康有「under control」的自信、願意接受新奇事物。消費行為從拒吃三高食品,轉變為更加在意食物「原味」呈現,因此若有「特殊」食材或訴求,必須端出故事、清晰解釋。網路資訊擴散、道聽塗說的問題,食品業者也不容忽視。
撰文=張越評
放眼至全世界,企業搶先機、掌握不同區域的消費者喜好、準確研發與行銷,將是與競業拉開差距的重要關鍵。於食品業裡所謂的創新,不僅是產品食材配方的創新,也在於觀念創新,例如先分析趨勢,接著再思考產品設計的流程創新,甚至行銷整合手法的創新。
綜合2018年台灣消費者樣貌與近年資訊量豐沛、食安新聞頻傳的現況下,市場觀察調查單位東方線上副總監楊少夫提到,若能扣合「跳脫價格亂戰、提供食材本味、懶人營養、偶爾為之的放縱」等特質研發的新食品,就將有機會成功出線。
洞見2018台灣消費者輪廓:跳脫價格大亂戰者將成功!
楊少夫於2018年1月23日遠景貿易主辦「遇見×預見台灣食品新世代研討會」受訪指出,台灣消費者歷經幾年不景氣的環境後,已經練就一身好功夫,懂得將自己的每分錢花在刀口上。相較2011年既精明又追求品味的趨勢,已演化成苛刻消費行為,不僅對日常用品悉心比價,甚至對各大促銷資訊已經產生厭煩,長期壓抑狀態下,反而產生想要揮霍一瞬的衝動,這時,只有「跳脫對規格品想像」的產品能出線。
如何形塑獨特定位,例如:新功能或新服務體驗,讓消費者猜不出價格,就是未來可思考的開發方向。
食安風暴後的吸睛食品:
食材本味、懶人營養、偶爾為之的放縱!
首先,食安風暴對食品業者來說,應是源於2011年代智慧型手機日趨普及開始,資訊管道越來越多元且方便,跳脫電視與報紙,人人都能藉網路自由查證,因此,以訛傳訛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資訊量不成問題時,如何「讓消費者得到正確資訊」最重要。
再者,由於閱讀資訊量提升,消費者對自身健康也更有自信了,從過去避免攝取高油鹽糖的食品,演化為更追求食物原味,只要食材品質夠好,即便有些高鹽糖的佐料也不會反抗,此為近年顯見的轉變,從「避免吃到」過渡成訴求「Original、Organic」。
除以上「2個O」,對健康掌握更有自信時,消費者更敢於依賴「懶人營養」,例如:以維他命快速補充1日不足,相信自己的3餐攝取方式沒錯、營養品的挑選也沒有錯;換句話說,有了追求原味、懶人健康的自信,也會產生有限度地「偶一為之的放縱」,如:巧克力、碳酸飲料⋯⋯,食用頻率都有所提升,反正這餐吃多了,下一餐如何調整回來?心裡已經有自信該怎麼做。
幻化趨勢為新星食品的有名例子:氣泡水、紅藜麥⋯⋯
消費者過去認為能夠均衡營養的蔬果汁,已經被列入加工過度的食品,無法滿足對本味的慾望,直接攝取水果、多喝水才是真實的想望,以飲料業舉例,若未把「水」視作競爭對手,就將可能造成阻礙自己吸引消費者的危機。
食品警覺意識提升,除了追求原味,如何同時扣合跳脫性價比、創造新奇?便可從「引入新食材、新配方」方向著手,以新興食材紅藜麥舉例,天然穀物扣緊消費者想要的原味,清晰傳達對身體機能上的改變或協助、好好為新配方說故事,消費者有意願接收新奇事物。
最後,同時也最基本的:讓消費者熟悉食材。食材不能陌生到猶如外星食品,而要讓民眾從日常中就能夠獲得,如:烘焙材料行,可進一步透過手作影片、部落格內容等社群力道,將食材故事傳播出去。
產品設計流程的觀念翻轉:先懂趨勢再發想產品!
台灣飲料業,過去大多參佐日本發展走向,日本有何特色,台灣接著引進推出。然而,台灣事實上也有自己的飲食產業特色,楊少夫指出,食安風暴頻傳的時代,讓台灣食品研發也開始關注起內需市場的聲音,2017年業績良好的飲品,成分僅可見「黃豆、水」、「蜂蜜、水」等,扣緊了消費者重視原味的慾望。
如何躬逢其盛,創造出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過往產品開發仰賴製造端直接創造、提供、推銷需求端,先分析消費者輪廓,接著與行銷部磨合摸索,若翻轉思維:先掌握住消費需求,接著再進入產品發想階段,相較競爭者,就將可能締造更多機會。
E-ICP資料庫 專精台灣消費者價值觀分析專精台灣消費者洞察30年的東方線上股份有限公司,運用E-ICP數據資料庫,每年追蹤台灣消費市場與生活型態變化,將趨勢觀察深耕台灣在地,針對台灣2千戶家庭,囊括13歲到64歲族群,地域涵蓋台灣北中南各鄉鎮,藉訪談方式了解真實語句跟描述方式,進行問卷優化。另也對120多種產品品項調查購買頻率、金額、主要客群等做關聯性分析,以近30年E-ICP資料勾勒台灣消費者特徵。從根本價值觀及對產品偏好選擇到實際消費行為調查,做獨屬臺灣人的價值觀判讀。
延伸閱讀
▶不創新就等死 食品業已走在改變的十字路上
▶食品業也講大數據 商品資料庫如何翻轉食品創新
▶食品業Design Thinking新思維的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