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食安政策客廳會實錄】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指出,消費者對於食安的恐懼,彷彿成為台灣食品產業發展的泥沼。應該要將此充滿壓力的環境,視做食品安全向上提昇的動力。
口述=廖啟成
撰文=蕭琮容
消費者對於食安的恐懼,彷彿成為台灣食品產業發展的泥沼。應該要將此充滿壓力的環境,視做食品安全向上提昇的動力,製造出更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達到多樣化並且美味的目標。科技日新月異,新科技如3D列印、生物科技也會進入食品業運用的範圍,需注意的是,新科技的採用,自然會產生新的安全性評估問題。食安不是檢驗出來的,食安是製造和管理出來的。
食品產業的進展,也伴隨著無限的可能。過去產品效益成本是重要的,現在創造出產品的價值是重要的,因此提供客製化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個食品產業環境,政策、經濟、國際到在地都會產生影響。台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對於違規者採取的罰鍰從6萬元到2億元,這種罰則在世界上是少見。但是食品產業同時也是全球環環相扣、相互影響,會參考其他地方的差異來調整自己國家的標準。另外就是,新科技的加入、會使新商品出現──現在看來習以為常的商品形式,在十年前大概是難以想像的。我們可以這麼說──食品業整體產業鏈的配合,是複雜又牽一髮動全身的──法規秩序重組、整體產業鏈的搭配彼此息息相關。
台灣的食品業市場
台灣的食品市場的成熟度跟美國、新加坡還有日本比較接近,是相對成熟的產業。目前台灣食品工廠登記有6000多家,2014年產值達6500億,其中有89%內銷。相較之,成長中的市場動能較不足,業者需要醞釀新的價值跟空間與產品。此外,台灣食品供應鏈上游的農業產值是4800億,供應鏈下游到餐飲業產值則估計有4000多億,合計規模相當驚人。無論如何,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人問我,他不要加工食品,只要天然食物,是可行的嗎?我告訴他,不購買加工食品的話,很多市面上你以為沒加工的食品都不能買了,例如,牛奶需要殺菌,也是加工食品。我們每年製造6500億元的加工食品,進口2000億元的加工食品,就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儘管很多食安風險挑戰,台灣的食品大致是相當優質的,近二十年來,台灣的品管技術已經相當接近日本了。
回到台灣的法規狀況,台灣的食品法規越來越嚴苛,六年修了八次,是否頻繁的修法意味著跟國際加速接軌呢?大部分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但有時會出現國際上都沒有出現過的台灣法規,而造成一些困擾。比如分廠分照議題;又如有些進口商品不知如何適應這樣的法規,因為要求太高,就不願意進口。這反映出的產業與法規的困難點,便是我們要思索的:台灣的產業到底要怎麼做?
制度、系統、溝通
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我們責無旁貸,必須更好地做好「制度、系統、溝通」這三個面向。第一,在制度方面,政府必須在維護國民健康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國際發展及在地產業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並符合公平正義及具體可行的原則。第二,在系統方面,業者要依循政府的管理制度,建立「自主管理系統」,落實源頭管理、製程管控及追蹤追溯等重點。
第三,在溝通方面,有五大群體,包括媒體、政府、業者、專家學者以及消費大眾者,這五大群體都需要良性的互動,而媒體是傳播溝通的核心。食品事件發生時,消費大眾想知道的事實真相,是要靠媒體來提供的,媒體需要報導政府、業者及專家學者的意見。政府需要對外說明此次事件是否違反食品安全相關法規?對民眾健康的風險為何? 政府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業者也需要表述事實的真相以及後續處理的方式;面對食安危機,媒體應尋找真正的專家學者來解釋,例如發生食用油的事件,一般學者所知僅是大概、未必完全正確,需找食用油的專家來解讀,再配合其他相關領域(醫學或毒物學等)專家來說明。媒體報導需找出真正的專業知識,沒有人能從天文地理太空梭講到餐桌。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怎麼樣轉換成正確的消費資訊,是最重要的溝通目的。
法規方面,我們的修法以國民健康為優先,但要同時顧到產業發展跟消費者安心,才是雙贏的局面。製造更多安全、營養、健康、並且美味的食品,才是對食品業及國民最重要的事,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
近來消費者對於安全飲食在意日高,比如潔淨標示(Clean Label)產品日益受到注目。潔淨標示符合消費者期望,人工化學添加物盡量減少,少糖少鹽少添加,用科技幫忙減少添加,加上追蹤追溯的機制。但這一切的基礎有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美味,不好吃的東西賣出去是沒有人要吃的。現代的人們希望能夠健康、便利、愉悅又環保,好比喝的咖啡,要是經過熱帶雨林公平貿易認證的。但切記,食品業的發展,切莫掉到食品安全的泥沼裡去,所有的壓力與挑戰,都應該要化為向上提升的動力。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1965年由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前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暨前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共同捐資設立。成立初期目標,適逢台灣60年代到80年代,台灣罐頭產品的黃金年代,食工所協助罐頭業提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像是,鳳梨、洋菇、蘆筍的出口,到達了世界第一。近年來,食工所的業務範圍從罐頭產品擴大到冷凍、冷藏食品、保健食品、生技產品等全方位的產品類別,業務內容包括: 研發、輔導、檢驗與訓練等四大業務,以科技研究進行技術轉移和輔導,以提升業者的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