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許多人認為基改作物不自然、會有難以預測的危害,但其實跨物種的基因交流現象早就存在於自然界中,而傳統育種技術對基因的擾動比起基因改造技術反而多上許多,卻在上市前完全不需任何生物安全評估。因此相較之下,經過更嚴格檢驗的基改作物,反而是更安全的。

撰文=張家穎

一般民眾較不了解基因改造技術,因此台灣社會普遍質疑基改食品的安全性,但究竟基因改造技術是否「自然」?與傳統的育種技術相比又有什麼樣的異同呢?快來聽聽專家說法!

許多民眾認為基因改造技術可以使基因產生跨物種的交流,因此感覺這樣的技術讓作物產生了「非自然」的變化。但事實上,基改技術經常運用「農桿菌」來作為作物基因交流的媒介,而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葉錫東表示,農桿菌是一種植物的腫瘤細菌,這種細菌原本就會在寄生之後將自身的DNA放入寄主的染色體中,自然界中原本就有這套跨物種基因交流的現象,而基因改造工程也只是運用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系統來做基因交流,並非一般人以為的那麼「不自然」。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也說明,其實在自然界中,跨物種的基因交流非常普遍,「你知道嗎?你的體內就有細菌來的東西,也有病毒來的。」余淑美解釋,其實自然界中有許多病毒會將自身的DNA放入人體的基因體中,全世界更有200多種的甘藷中帶有農桿菌的基因,連植物用來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人體細胞用來產生能量的粒線體,其實也分別來自綠藻及細菌。

除此之外,更有人擔心基改技術擾動了作物的基因,會使作物產生無法預測的改變,進而對人體造成危害。余淑美說,其實基改作物的組成也跟一般作物一樣,都是由核酸、胺基酸等分子所構成的,而且目前科學家可以清楚知道基因轉殖之後的品種會產生什麼樣的蛋白質,以及何種蛋白質會對人體造成過敏反應,因此也會避免含有過敏性蛋白質的作物上市;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基改作物的成分在吃下去之後跟一般作物一樣都會被人體消化,其實不太可能會長期累積並對人體產生危害。

而事實上,所謂傳統育種方法中也有使用化學藥劑及伽馬射線來誘使作物突變的技術,「那個是會致癌的化學藥劑,對人也一樣都很危險。」余淑美說,「實際上它的基因體裡面通常也被做了非常非常多的改變,可是傳統育種上面沒有人去追究它做了什麼樣的改變。所以基因改造其實反而是你更精確地知道它的突變在哪裡,」余淑美解釋,即使是民眾最能接受的雜交育種技術,「有時候一雜交整個基因體就會亂掉,那造成的影響其實是更大的。」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使用這些傳統育種技術所培育出的新品種,在上市之前完全不需要經過任何安全性評估,但因為一般大眾已對此類作物習以為常,所以即使沒有安全評估還是可以將這些作物安心地吃下肚,但卻反而對於有安全評估的基改作物懷有恐懼,這對於基改作物是很不公平的誤解。

其實,無論是基改作物或是傳統育種作物,就食用上的風險來看,余淑美認為並沒有什麼差異,「(對於作物)做改變,都是在改變核酸跟蛋白質,那這兩種產物基本上就是你會消化掉的東西,所以(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突變,最後對人(體)的影響其實是差不多的。」余淑美也說,比起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生物安全評估的傳統育種作物來說,其實經過更嚴格安全性檢驗的基改作物是更安全的。

(本文章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專案委託製作,但確保不干預新聞取材與內容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