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流通性食品有其必要之加工程序,後續之保存條件等也都須配合,環環相扣才能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

撰文=陳韻竹

2016年2月美國發生8人因喝下生乳引發食源性疾病,其中甚至有2人是嚴重的溶血性尿毒症,回顧美國不時有生乳召回、孩童引用生乳治病等事件發生,這些未經加工處理看似新鮮美味的生乳,其實蘊含了喝下許多細菌的風險。(依照國家標準CNS的定義,生乳指得是直接從乳牛擠出,未經加工處理之乳汁)

在美國有一群生乳支持者,他們聲稱經過滅菌雖然可消滅牛乳中的致病細菌,但同時也破壞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免疫球白與其他功能性化合物,甚至認為定期喝生乳有助於減少過敏、對減肥有幫助等功能,但科學上早已清楚揭露這些關於生乳的好處都是神話。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是禁止美國各州可以跨洲銷售生乳的,只要跨越州界的奶製品一定要經過高溫消毒才可以販售,但於各州卻又可以在於州內自訂法律,決定是否開放直接銷售生乳給消費者,部分州法律則是僅允許在牧場裡的生乳銷售。

針對這種聯邦不予許卻又在各州自行開放的規定,國際乳製品協會(International Dairy Foods Association, IDFA)與美國牛奶生產者聯合會,甚至是美國醫學會與兒科研究院等,都表示不認同且甚至積極反對銷售生乳給消費者,因為此舉是增加衛生風險的公共健康問題,根本是犧牲消費者使其暴露於食源性疾病風險中。

牛奶與奶製品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價值,但是生乳中含有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在美國都曾引發多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且對於免疫系統虛弱的老人、孕婦及兒童有特別高的風險。

相對來說在我們國內較少聽聞提倡生乳,而能選購到的乳製品多是上架的包裝商品,這類商品皆經過合法滅菌程序,從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報告中可知,國內1981年至2014年為止,乳類及其加工品引發之食物中毒案例僅3起,流通性食品有其必要之加工程序,後續之保存條件等也都須配合,環環相扣才能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

參考資料
Halting the raw milk movement
Eight with E. coli, Two with HUS Linked to Organic Pastures Raw Milk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中圖發生與防治年報(103年)